搜索
查看: 3524|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华传统长生不老方法经验简介参考

[复制链接]

26

主题

171

帖子

86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16:1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极简隐士 于 2021-9-11 01:15 编辑

学佛之人,不执著肉身,但也并非排斥,有好的身体,更有助于修行。

此法不适合普传,如有个别人根基合适,因缘具足,今生也可将肉身修成不老不死之身,方便得用,将来也可以去极乐世界,或在娑婆世界留形住世,继续修行,直至成佛,或游十方世界,利益众生,不用轮回转世,免除胎狱之苦,隔阴之迷,也是一种修行方式。

先说明
长生不老只是功用,不代表智慧正觉。
神通广大,也只是功用,不代表智慧正觉。
但智慧正觉不排斥长生不老神通广大,完全可以驾驭,都是自然规律。

根本智易得,差别智难圆。
我们会修功德,但当下不一定会各种功用。
修行人是需要不断的去学习,去进步的。

修肉身长生不老,是需要福报因缘的,各方面因缘具足了,今生才能修成。
长生不老,返老还童,肉身修成纯阳仙体,本质都是福力能量,需要福慧双修,性命双修。

修福:福报能量是一切的根基,长生不老是需要福力支撑的。修长生不老功法之前,需要前行基础,好比藏传佛教的“加行”,修之前先去修福,积功累德,利益众生等等,攒够一定功德福报基础量再修,就好办了,否则,没有油的车是开不动的。俗话说“三千功满,是为道基”,三千可视作概数,很多的意思,总之需要功德善根福报能量为基础。

修慧:也是性命双修中的性功方面,得根本智,圆差别智,明心见性,灭贪嗔痴等。没有智慧,在修命功过程中容易迷惑,有功能了更容易造恶业,必须有智慧摄持。修行是借假修真,而不是执妄为真。长生不老只是阶段性功用,而不是目的,最终目标是趋向成无上正等正觉的。

惜福:好不容易修来的福报能量,不要过分消耗在世俗享受上,福报能量积攒聚集起来好成就。
惜福包括珍惜精气神,好不容易积攒的精气神,不要在眼耳鼻舌身意方面过度漏失了。肉身是心神的宅舍,神不守舍,就说的是心神跑出去了,跑哪了,眼睛看手机,神就跑到手机上,耳朵听音乐,神就跑到音乐上......乃至过度劳力,过度思考,都是很耗神的事情。包括凡夫妄念纷飞,都在无形中耗神耗能量。古仙云:神返身中气自回。神老乱跑,能量也就不往肉身聚集了,就不再滋养肉身了。所以就不要长时间玩手机,长时间盯着电脑,不要太费心费力,尤其命功修炼初期。

消业:业障重也不容易修长生不老,业障障碍修行,冤亲债主各种捣乱,会遇到各种麻烦问题。所以,先把业障消的差不多再修命功。同时不要再造新恶业,断恶,持戒。

关于辟谷不食,食物本来就是肉身获取能量的一种方式,古时候修行人入山,食物不足,才发明的方法。其实修命功,有食物可以吃食物的,只不过吃什么,怎么吃,需要注意。挨饿是消耗肉身精气能量的,但也不要经常吃太饱,身体运化食物也会耗神,要取中道,修到后期能量足了,自然可以做到不吃食物照样活得很好,但也不排斥饮食,可吃可不吃,不影响肉身长生不老。

关于睡眠,命功初期,是要好好睡觉的,把觉睡足,把神养足,人在睡眠中,身体不动,消耗很少,睡梦中只是元神客观观梦,只是跟随,像看电影一样,这时候不耗神,本源会自然恢复白天消耗的神。如果梦中恢复了主观意识(比如清明梦法,在梦里玩,照样会耗神。)其实,这个世界也是梦,如果在生活中做到常应常静,清净无妄,自然神足,神足自然不思睡。日常生活,无妄即定。

关于妄念纷飞难以入定,从破我执角度来说,念头本来也是因缘和合产生的,本性无我,念也是空。空色不二,从有我角度来说,我们的念头,其实很多也不是我们自己的,而受很多影响的,有冤亲债主的,有身上各种灵体的,有身上各种虫子细菌的......比如吃的太饱难以入定,因为身上很多脏器细胞灵正在忙碌的消化食物工作,静不下来。除非是久修定力的人,常在定力势能中的高手。所以,普通人一开始修定,除了自心精进修定之外,也需要其它各个方面配合促进。

关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其实也可以炼神化气,气可化精。

关于采气,古仙所传长生不老法门不是采气法,不采气,也没有采气的意识形态,虽然采气法也是获取能量的一种方式,近代很多练气功人经常采气,采天地之气、日月星辰之气,树木山川之气,甚至有采男女之气,有动物灵出体采人气,寻找好色之人,幻化到梦里变成美女让人泄精气而采之,各种方式都有。
虽然采气获取能量快,但这个采气不属于纯粹的先天一气,而且采气因缘涉及不予取,修成的内丹可能被盗,尤其动物采人气的也容易遭雷劈,需渡劫。
采宇宙之气,还则罢了,因为凡夫呼吸空气一定意义上也属于采宇宙之气,只不过宇宙属于众生,凡夫呼吸空气是消耗福报自然换来的,采宇宙之气的人,也是用福报转换的,冥冥之中自然消耗福报酬偿。
采其余有主之气的,比如采山川树木之气的,很可能遇到某个山神、树神反噬。

所以,不要动用意念采气,不要有采气的意识形态,而是修福,命功意识加持肉身在法界维持显像的势能。

修丹道的能量聚集可以结丹,也可以不用结丹,不用化婴,不必长成阳神,这都是意识能量的显像,修持过程因缘不同,方法不同,显像不同。也可以直接炼化肉身不老不死,聚则成形,散则成气。

肉身本质也是心动显像意识化形,自然业生身,报身。
业力本质是意识势能。
万法唯心。

修成不老长生之体,也不是一劳永逸,从此只管享受,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只顾享受造业,还会退转堕落,所以修成之后,还需要长期修持,同时不断修福行善,才能维持长生。

因为生活工作忙碌,时间精力有限,详说则说不尽,只是简略、宏观、大概说几句,不会去像写论文一样很严谨,也不一定都对,引用的古籍文献,希望大家取其精华,仅供参考。

长生不老,返老还童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只介绍中国古人流传下来的部分性命双修法门,不足冰山一角,也不局限于此,还可以通过其它各种方式达到长生不老返老还童目的,多方位促进,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71

帖子

86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6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16:17: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极简隐士 于 2022-10-20 14:42 编辑

以几句古仙人的经文诗词作为开始

丹经万卷,不如守一。——老子

昔逢师传真口诀,只教凝神入气穴。——白玉蟾

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黄庭经》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静经》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清静经》

神一出,便收回,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翁妪返童孩。——古仙

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若经水火烧成砖,留形世间住万年。——吕洞宾

大药修之有易难,也知由我亦由天。若非积行施功德,动有群魔作障缘。——张伯端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点枯骨,立成形,信道天梯似掌平。
九祖先灵得超脱,谁羡繁华贵与荣。
寻烈士,觅贤才,同安炉鼎化凡胎。
若是悭财并惜宝,千万神仙不肯来。
修真士,不妄说,妄说一句天公折。
万劫尘沙道不成,七窍眼睛皆迸血。
贫穷子,发誓切,待把凡流尽提接。
同越蓬莱仙会中,凡景煎熬无了歇。
尘世短,更思量,洞里乾坤日月长。
坚志苦心三二载,百千万劫寿弥疆。
达圣道,显真常,虎兕刀兵更不伤。
水火蛟龙无损害,拍手天宫笑一场。
这些功,真奇妙,分付与人谁肯要。
愚徒死恋色和财,所以神仙不肯召。
真至道,不择人,岂论高低富与贫。
且饶帝子共王孙,须去繁华锉锐分。
嗔不除,痴不改,堕入轮回生死海。
堆金积玉满山川,神仙冷笑应不采。
名非贵,道极尊,圣圣贤贤显子孙。
腰间跨玉骑骄马,瞥见如同隙里尘。
隙里尘,石中火,何在留心为久计。
苦苦煎熬唤不回,夺利争名如鼎沸。
如鼎沸,永沉沦,失道迷真业所根。
有人平却心头棘,便把天机说与君。
命要传,性要悟,入圣超凡由汝做。
三清路上少人行,畜类门前争入去。
报贤良,休慕顾,性命机关须守护。
若还缺一不芳菲,执著波查应失路。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达命宗,迷祖性,恰似鉴容无宝镜。
寿同天地一愚夫,权物家财无主柄。

性命双修玄又玄,海底洪波驾法船。
生擒活捉蛟龙首,始知匠手不虚传。


——吕洞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71

帖子

86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6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16:18: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极简隐士 于 2021-5-12 13:21 编辑

《张三丰内丹36诀》

原名《静坐修行次第》,亦名《黄庭要道》。
摘自:台湾萧天石《道藏精华》

张三丰真人所传

概述

第一步:行补身漏法——得却病延年之果

一、诚意存于下丹田。
二、极力遏止杂念。
三、用目内视下丹田。
四、不可过于着意。
五、不见效验不止。
六、不可强调呼吸,须一任其自然。
七、不可著意,亦不可无意。
八、无念无思。
九、回诚去杂。
十、再检点诚意。

第二步:行换身法——以成长生不死之果

十一、紧闭阳关,不使阳气外泄。
十二、紧闭谷道,不使阳气外泄。
十三、意导阳气,使通过尾闾(第一关)。
十四、返诚于下丹田,以生化其气。
十五、再意导阳气,通过尾闾。
十六、意导阳气,使通过夹脊关(第二关)。
十七、仍返诚于下丹田,以待气通。
十八、再意导之。
十九、意引阳气,使通过玉枕关(第三关)。
二十、仍返诚于下丹田,以待其机。
二十一、引阳气,抵于黄庭。
二十二、一意绵绵,永存不散。
二十三、片刻不可驰放诚意。

第三步:行出神法——以成脱胎之果

二十四、诚意寂照中下二田,以补胎气之不足。
二十五、已至出神期之现象。
二十六、移神上田,设想由泥丸宫,上升空际。
二十七、如不能出时,仍返照中下田,以待其机。
二十八、阳神一出,随即收回。以收养育之功。
二十九、再行调神出壳。
三十、日日训练,存神上田。
三十一、抱道潜默,谨慎涵养。
三十二、阳神出游,逐步由近而远。

第四步:行还虚之法——以成虚无合真之果

三十三、仍当静坐,无偏无倚。
二十四、渐而专待一片清虚,与太空冥合。
三十五、渐而真与虚无冥合。
三十六、直至无可虚无,方至其极。

全文:


第一步:行补身漏法——得却病延年之果

(甲)补身之理:人在母胎,以灵性一点,受母体气血生育,十月胎足.分离母体.遂有人形。由一岁至十六岁,阳气充足,丹田气满。有时气到阳关,外肾感发,即有情欲之思。一与妇人交合,于是十余年之元阳,遂至遗漏。此漏既开,最难复闭,为日渐久,则身体所生之精液,多由此窍遗漏,(精液一去,元气随之)故成为败絮其中之躯壳。风雨摧残,寒暑凌逼.疾病感染,丧亡渐至,此人之所以不能长生也。需补身之理,既如上述,于是补身之法尚焉。其法行于既漏之身,将所漏之窍,复行塞闭,并将已漏之精,再行补足,及至精满气足,补功已毕,即神爽体健,百病不侵,延年益寿,不求自得,此为修真中之第一步也。

(乙)补身之诀:凡为既漏之身,情欲一动,则身中精气,随情欲直奔阳关,于是外肾暴举,即顺行其生物之规道,此亦天理自然,为造化之机,非人故欲如此也。学习静坐,第一要注重精气,不使外泄,乃能补得身体。

1、故静坐时,先须定其姿势(再详),次将诚意存于下丹田,一也。
2、极力遏止杂念,二也。
3、用目内视即所谓“回光返照”下丹田,三也。
4、但不可过于着意,只下丹田时时有知觉即已,四也。
5、初入坐时,即抱定此旨,坚心做去,不见效验不止,五也。
6、初学静坐,呼吸自然不匀,但不可强调呼吸,及使心气不得自然(注意),但能常将诚意存于下丹田,呼吸之气,自能渐深渐匀,六也。
7、静坐时,不可过于着意,亦不可一时无意,七也。
8、着意即落于“有”,无意即落于“空”,皆非道也(注意),须设想一切皆“无”,即自己身体,亦不自觉其“有”,惟有一点诚意,存于下丹田,不偏不倚,无念无思,方合于静坐之道,八也。
9、初习静坐,凡以上之要道,往往一时不能做到,不妨渐渐而来(注意),有时杂念忽起,是即诚意已驰(注意),宜再速收诚意于下丹田,则杂念自灭矣,九也。
10、有时忽见人物花草诸幻像,是即诚意已冥(注意),宜再检点诚意,则其像自消矣,十也。

初学静坐,时间以半点钟至一点钟为宜。静坐日久.以一点钟至两点钟为宜。若不觉其苦,再延长时间,亦无不可。功纯则效速,功少则效缓,自择可也。古人静坐,每日以子午卯酉四次,约三月之久,即可将补身功夫完满(注意)。惟因身体有强弱之不同,行法有得当与否,所以成效有迟有速也。静坐一月之久,即觉心气平静,呼吸自和,渐而下丹田微觉震动,渐而胸中热液下降下丹田,渐而下田温暖,渐而震动,传及全身,达于四肢,渐而督脉血液,由背后起,过玉枕、上田、明堂、鹊桥、重楼,达于黄庭。

此系血液流通,与阳精过关入黄庭事不同,要明白心领。渐而全身血液,能随意聚于下丹田(意存则气血来潮,意散则气血分散。静坐日久,方能使全身气血,听命如意)。渐而下田异常温热,而内肾如汤煎,睾丸通过热气,渐而目前发光如电。渐而华池玉液盈溢,渐而脑后震响,渐而血脉畅通,渐而外肾不举,渐而阳关紧闭,复返童身,气足体轻,目朗耳聪,百病不侵,延年之果得矣。

第二步:行换身法——以成长生不死之果

(甲)换身之理:迨至精气满足,下田真阳之气.必自寻道路,延注他方.故起下田,循下鹊桥,入尾闾,透三关,经上田,至明堂,渡上鹊桥,下重搂,抵黄庭,经循督任冲三脉,渐渐分润全身,灌溉百骸,于是身体之阳气渐增,阴气渐灭,近者六七月,远则九十月,即可阳气充满全体,肌肉发生光泽,神清食减,遂至大定。

此时之身体,气为阳气,血为阳液,骨内为阳质,风雨不能侵,寒暑不能入,长生之体,于以成矣。丹经所渭过关服食者,正此事也。惟以尚非不坏之体,因其仍为有形,有坏之可能性也。欲求永远克却轮回,当于此第二步完毕,再进第三步工程而后可。

(乙)换身之诀;补身已毕,是时一团阳气,聚满下田,昼夜温暖如阳春之日,丹经谓之大药,是为外丹。有此情况,仍宜照旧静坐,不可略有欣喜成效之念。

11、及至阳气满足,丹田不能容纳,其如火珠之气,即而他方寻觅窍道,上冲则有心脏压迫,不得伸张,于是下奔阳关,直冲外肾,外肾即有感触。此时宜紧闭阳关,不使外泄,此十一也。

12、阳关既闭,则冲过下鹊桥,转奔谷道。此时宜紧闭谷道,免泄其气,此十二也。

13、因谷道既闭,则冲至尾闾穴外。此时当以意引导之,使其通过尾闾关,此十三也。(尾闾本为阳气所经之旧道,因阳关一开,精气外泄,已久不经尾闾穴,故此穴久塞矣)。

14、然有时火候(功)不足(诚意如火,一心意所到,即是火,丹经之火候,即诚意之作用也)。阳气不充,行至尾闾,力不能通,可不必强其过,仍返诚意于下丹田,照旧静坐,生化其气,此十四也。

15、待气机再动,如火珠之势,又至尾闾,仍以意引导,使其通过,此十五也。

16、一次或数次,必有通过之期,及至通过尾闾,此团热力,又至夹脊关,仍求通过,此乃第二关,此十六也。

17、能通则过之,否则仍返诚意于下田,照旧静坐,以待气充,此十七也。

18、再以意引导之,此十八也。

19、既过夹脊,此团热气,则又行至玉枕关,此所谓第三关也。此时仍以意引之,使其通过玉枕,而入上田,此十九也。

20、能通则过之,否则,仍返诚意于下田,以待其机,仍照前二关法行之,此二十也。

21、三关既通,再引此团热气,经明堂,过上鹊桥,由口之左右谷,直下重楼,抵于黄庭,此二十一也。(阳气过穴,即奔鼻孔为通气之所,阳气有时由此泄漏,故上鹊桥之左右,下鹊桥之前后,皆为危险之境,注意!注意!)

22、由下丹田、阳关、下鹊桥、谷道、尾闾、夹脊、玉枕、上丹田、明堂,以讫黄庭,为任督两脉全通.过关服食之功已毕。(丹经所谓阳气下重楼、黄庭为服食。)当另改坐功,与前不能同矣。(至此为行大周天火候之时期矣)静坐之法,以过关服食为主要关键,至此大道已得其半,是时只宜一意绵绵,永存不散,此二十二也。

23、不特静坐之时如是,即行走、饮食、睡卧之时,片刻不可驰放诚意。因诚意一散,阳气即不发。亦如炉鼎煮水,火旺则气旺,火灭则气无。以诚意喻火,非妄立之说也。丹经有曰:“水怕干(水指精气)火怕寒(火指诚意)”。此二十三也。

过关服食为补身换身交替时期。过关服食之后,即当时时存意,使元阳祖气,时时发生,由总脉分入支脉,由支脉分入全身,日日灌溉滋补,则身中之阴气,时时减少,阳气日渐充盈,待阳气布满全身。肌肉筋骨,皆已变化,自然不食不饥,不饮不渴,渐而厌弃世味,渐而体发异香,渐而不冷不热,渐而无睡眠,渐而静中气停,遂至大定。此为换身功夫完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71

帖子

86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6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16:18: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极简隐士 于 2021-5-12 13:22 编辑

第三步:行出神法——以成脱胎之果

(甲)出神之理:换身功夫既毕,即能绝食入定,入定之时,明明朗朗只有一团性气,即内丹也。内丹者,亦即阳神.是所谓“真吾”者也。见此一物,方为见性,方为认识自己。然此阳神,系由祖气养成。身中祖气亦长养阳神。亦如妇人之气血长养婴儿情形相似。不过婴儿在女人胎中长成人形,是为顺生;阳神在男人身中长成仙体,是为逆化。婴儿出生,阳神出壳,皆自然之理也。迨至阳神一出,是为第三步功夫已至,正果已得,大事已成(丈六金身)。上不受阴阳造化之作弄,下不受刀兵水火之灾危。飞升可至九天之上,瞬息可行万里之遥,光华与日月并明,寿命与太空同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神通广大,变化莫测矣。然犹有第四步功夫。不可不于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以求毫无遗憾。

(乙)出神之诀:换身功夫已毕,精气充满全体,得至大定时期。

24、大定者,即是虚空一片,呼吸皆停之期也。是当调神出壳,勿久羁于体中,亦即是长养完毕,须要出壳,此实自然之事,故不必顾虑其不出壳,亦不必谋其出壳。盖阳神不纯,无论何法,亦不能使之出于体外,是以出神时期,仍以诚意一点返照中下二田,使阳气发生,以补胎神之不足,此二十四也。

25、胎神气足,明明朗朗,如月在中天(但有一毫混浊,即是胎神不全)坐中忽有如雪花形象,纷纷飞舞于目前,即是出神时期至矣,此二十五也。

26、此时即当移神上田,设想自己由泥丸官上升空际,此二十六也。

27、经屡屡设想与意导之,能出则出,如不能出,仍宜近照中下二田,再候其机,此二十七也。

28、机致一到,仍如法以意导引,久之自可出神。阳神已出,是即身外有身,名之曰法身,万劫不坏之体也。到此地步,方为功成名就,无轮回之苦,永作无上之真人矣。虽然,出阳神不可就此飞升,仍宜施行养育之功,故阳神一出,随即收回,此二十八也。

29、收回之后,再行调神出壳,此二十九也。

30、日日如此训练,久之即得自用;但此时静坐之功,惟存神上田而已,此三十也。

31、阳神出体之后,即有许多神通,万不可因此欣喜,外露光芒,宜抱道游然,谨慎涵养,此三十一也。

32、即阳神出壳,起出亦不可远。先出一二步,即行收回,再出二十步,即行收回,由近而远,日渐为之,无失迷之患,此三十二也。

如此训练三年,阳神乃得练达。纵横行千万里,亦无虑矣。此后或隐居名山,行九年面壁之功,或混俗世间,救济一切,以积功德,以大光前程。

第四步:行还虚之法——以成虚无合真之果

(甲)还虚之理:阳神养成,性命即为了当,无生死之患。修炼至此,如停止不前,是未尽其道也。阳神之为物,系人之灵性与祖气所合成者也,虽为气体,较一切后天有形之物,自更精粹;然犹有气性,仅限于祖气界内,不能超入虚无之境,而与原始真空合体。佛法广大无边,老子在三十三天之上,皆喻“道”之极也。吾人修真,当于出神之后,除乳哺三年,尚须九年面壁。务使气性全消,而与太空合体,直至太空即为吾体,吾体即是太空。远在祖气界外,造极“虚无原始”,方为至矣尽矣。不然,是即孙悟空一个筋头,打了十万八千里,仍不出如来佛掌中也。

(乙)还虚之诀:阳神既出体矣,修炼之事已毕。其实不然,凡由静坐而至出阳神者,系以法造成,为时太速。其往日之习性,恐难绝灭,即有不坏之身,尚无不迁之性,是了命而未尽性也。故于出神之后,仍当静坐。

33、此时之坐法,体态仍旧,惟持阳神一点之灵存于上田,无偏无倚,允执厥中,此三十三也。

34、渐而“中”亦不执,“法”亦无有,专持一片清虚与大空冥合,此三十四也。

35、渐而太空亦无,真与虚无冥合,此三十五也。

36、虚之又虚,无之又无,无无直至无可虚无,方至其极,此三十六也。

是时虚无即是本性,本性合于虚无,灵体精纯,则又在“祖气”之上矣。行道至此,谓之无上之上,立身至此,谓之无前之前,到尽头,真正功圆果而满矣。

---------------------------------------

附录:名词小释

三田、三关、三脉、二桥、明堂、重楼、阳关、谷道、涌泉,皆血液、精气流通之窍道。
静坐虽是清静无为之事实,庄子所谓无为无不为也。静中大有作用,非槁木死灰之比。

一、上田:即泥丸宫,脑之府也。
二、中田:即肺下胸间也。
三、下田:即脐下也。
四、尾闾:在背后脊柱之尾端。
五、夹脊:在脊柱之中间。
六、玉枕:在脑之后。
七、任脉:为前身之总脉,起下齿,终丹田。
八、督脉:后身之总脉,起下丹田,终上齿。
九、冲脉:身中之总脉,起舌尖,终下田。
十、上(鹊)桥:即两鼻孔之间也。
十一、下(鹊)桥:即阳关谷道之间也。
十二、明堂:在两眉之间。
十三、重楼:在咽喉之段。
十四、阳关:外肾之精道。
十五、谷道:肛门之口。
十六、涌泉:两脚之底。
十七、华池;舌下也。
十八、黄庭:腹中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71

帖子

86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60
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16:19: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极简隐士 于 2021-1-1 18:01 编辑

广成子长生法

============================

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

吾闻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

广成子蹶然而起,曰:

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
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形将自正。心静必清,
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

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

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

——《庄子》外篇 在宥 第十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71

帖子

86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60
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16:19: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极简隐士 于 2020-10-31 17:36 编辑

《老子丹道21诀》

原名:《太上洞玄灵宝观妙经》
摘自:《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

1、夫欲观妙成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绝。
2、然后澄静其心。
3、所思次束次灭。
4、习之既久,其心渐闲。
5、唯灭动心,不灭静心;但凝空心,不凝有心。
6、静心之上,豁然无覆;静心之下,寂然无载。
7、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谊,其志唯一。
8、若束心太急,又却成疾,发乎狂痴,是其候也。
9、心若不动,又须放任,恒自调适,勿令结滞。
10、处谊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静也。
11、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鉴乎。
12、静久神凝,天光自发。
13、勿举急求,致以乖自然。
14、于静境中见无所取。
15、若有所取,则伪乱真。
16、久而行之,自然得道。

17、夫得道者,心有五时,身有七候。

18、
一时,心动多静少;
二时,心动静相半;
三时,心静多动少;
四时,心无事则静,有事还动;
五时,心常与道冥,触亦不动。

19、七候:

一者,心得真定,不杂嚣尘;
二者,宿疾蠲消,身心清爽;
三者,填补亏损,复命还年;
四者,延龄度世,名曰仙人;
五者,练形为炁,名曰真人;
六者,练炁成神,名曰神人;
七者,练神合道,名曰至人。

20、其于鉴力,随候益明。(通过七候来鉴明实效的七个阶段)

21、夫久学静心,都无一候,但令秽质殂谢方空,欲成真道,未之闻也。(修了很久,还没有五时七候,还妄想成道,没听说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71

帖子

86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60
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16:19:39 | 只看该作者
《最上乘天仙修炼法》

此法以眞心为主,以眞炁为用,以三宝为基。外三宝(耳目口)不漏,内三宝(精气神)自合,始得天人(外内)感应,先天一炁自然摄入身中。

吾人肉体所有物质,皆属后天阴浊,不能超凡入圣。惟先天纯阳之炁,至灵至妙,杳冥莫测,恍惚难图。虽曰外来,实由内孕。先天(元动力)若不藉后天(物质),将何以招摄?后天若不得先天,亦不起变化。此乃无中生有,有里含无;无因有孕之而成象,有因无点之而通灵。

仙家妙用,虽着重採取先天一炁以为金丹之母,点化凡躯而成圣体,须知道法自然,非勉强作为可致也。

第一步

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呼吸相含,中和在抱。不搬运,不可执著;委志清虚,寂而常照。

第二步

神守坤宫,眞炁自动;火入水中,水自化炁。 热力蒸腾,周流不息;恍恍惚惚,似有形状。此是药物初生,不可遽採;倘或丝毫念起,眞炁遂丧。

第三步

神守乾宫,眞炁自聚。始则凝神於坤炉,锻炼阴精,化为阳炁上升;次则凝神於乾鼎,阳炁渐积渐厚,晶莹晃耀,上下通明。此时内眞外应,先天一炁从虚无中自然而来。非关存想,不赖作为。当先天炁来之候,泥丸生风,丹田火炽,周身关窍齐开,骨节松散,酥软如绵,浑融如醉。

第四步

一神权分二用,上守玄关,下投牝府。杳杳冥冥之中,红光闪烁,由脑部降落下丹田,自己身内眞炁,立刻起而翕引,波翻潮涌,霞蔚云蒸,甘露琼浆,滴滴入腹。即此便是金液还丹。须要身如磐石,心若冰壶,方免走失。

第五步

神守黄庭,仙胎自结。朝朝暮暮,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十月胎圆,玄珠成象,三年火足,阴魄全销。身外有身,显则神彰於气;形中无质,隐则气敛於神。九载功完,形神俱妙;百千万劫,道体长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71

帖子

86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60
8#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16:19: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极简隐士 于 2022-10-20 14:24 编辑

《修仙辨惑论》

海南白玉蟾,自幼事陈泥丸,忽已九年。

偶一日在乎岩阿松阴之下,风清月朗,夜静烟寒,因思生死事大,无常迅速,遂稽首再拜而问日:玉蟾事师未久,自揣福薄绿浅,敢问今生有分可仙乎?

陈泥丸云:人人皆可,况於汝乎。

玉蟾日:不避尊严之责,辄伸僭易之问,修仙有几门,炼丹有几法?愚见如玉石之未分,愿得一言点化。
陈泥丸云:尔来,吾语汝。

修仙有三等,炼丹有三成。

夫天仙之道,能变化飞升也,上士可以学之。
以身为铅,以心为汞,以定为水,以慧为火,在片饷之问,可以凝结,十月成胎。此乃上品炼丹之法。本无卦爻,亦无斤两,其法简易,故以心传之,甚易成也。

夫人仙之道,能出入隐显也,中士可以学之。
以气为铅,以神为汞,以午为火,以子为水,在百日之问,可以混合,三年成象。此乃中品炼丹之法。虽有卦爻,却无斤两,其法要妙,故以口传之,必可成也。

夫地仙之道,能留形住世,庶士可以学之。
以精为铅,以血为汞,以肾为水,以心为火,在一年之问,可以融结,九年成功。此乃下品炼丹之法。既有卦爻,又有斤两,其法繁难,故以文字传之,恐难成也。

上品丹法,以精神魂魄意为药材,以行住坐卧为火候,以清净自然为运用。
中品丹法,以肝心脾肺肾为药材,以年月日时为火候,以抱元守一为运用。
下品丹法,以精血髓气液为药材,以闭咽擂摩为火候,以存想升降为运用。

大抵妙处不在乎按图索骏也。若泥象执文之士,空自傲慢,至老无成矣。

玉蟾曰:读丹书许多年,如在荆棘中行,今日尘争鉴明,云开月皎,总万法而归一,包万幻以归真,以未知正在於何处下手用功也?

陈泥丸云:善哉问也。夫炼丹之要,
以身为坛炉鼎鳌,
以心为神室,
以端坐习定为采取,
以操持照顾为行火,
以作止为进退,
以断续不专为防堤,
以运用为抽添,
以真气熏蒸为沐浴,
以息念为养火,
以制伏身心为野战,
以凝神聚气为守城,
以忘机绝虑为生杀,
以念头起处为玄牝,
以打成一块为交结,
以归根复命为丹成,
以移神为换鼎,
以身外有身为脱胎,
以返本还源为真空,
以打破虚空为了当。

故能聚而成形,散则成气,去来无碍,逍遥自然矣。

玉蟾问曰:勤而不遇,必遇至人,遇而不勤,终为下鬼。若此修丹之法有何证验?

陈泥丸云:

初修丹时,神清气爽,身心和畅,宿疾普消,更无梦寐,百日不食,饮酒不醉。到此地则赤血换为白血,阴气炼成阳气,身如火热,行步如飞,口中可以干水,吹气可以煮肉,对景无心,如如不动,役使鬼神,呼召雷雨,耳闻九天,目视万里,褊体纯阳,金筋玉骨,阳神现形,出入自然,此乃长生不死之道毕矣。

但恐世人执着药物火候之说,以为有形有为而不能顿悟也。夫岂知混沌未分以前,乌有年月日时;父母未生以前,乌有精血气液。

道本无形,喻之为龙虎;道本无名,比之为铅汞。若是学天仙之人,须是形神俱妙,与道之合真可也,岂可被阴阳东缚在五行之中,要当跳出天地之外,方可名为得道之士矣。

或者疑曰,此法与禅法稍同,殊不知终日谈演问答,乃是干慧;长年枯兀昏沉,乃是顽空。然天仙之学如水精盘中之珠,转洒洒地活泼泼地,自然圆陀陀光烁烁,所谓天仙者,此乃金仙也。夫此不可言传之妙也。人谁知之,人谁行之?人若晓得《金刚》《圆觉》二经,则金丹之义自明,何必分别老释之异同哉?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何况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正所谓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闽透长安,但取其捷径云耳。

玉蟾日:天下学仙者纷纷然,良由学而不遇,遇而不行,行而不勤,乃至老来甘心赴死於九泉之下,岂不悲哉。今将师传口诀,馒木以传于世,惟此漏露天机甚矣,得无谴乎?

泥丸云:吾将点化天下神仙,苟获罪者,天其不天乎。经云,我命在我,不在於天,何谴之有?

玉蟾日:祖师张平叔三传非人,三遭祸患,何也?

泥丸云:彼一时自无眼力,又况运心不普乎。噫,师在天涯,弟子在海角,何况尘劳中识人为甚难,今但刊此散行天下,使修仙之士可以寻文揣义,妙理昭然,是乃天授矣,乃何必乎笔舌以传之哉。但能凝然静定,念中无念,工夫纯粹,打成一片,终日默默如鸡抱卵,则神归气复,自然见玄关一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则是采取先天一气,以为金丹之母,勤而行之,指日可与锺吕并驾矣,此乃已试之效,念学仙者无所指南,谨集问答之要,名之曰《修仙辨惑论》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71

帖子

86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60
9#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16:39:35 | 只看该作者
《吕祖百字碑》(命功百字歌)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吕祖百字碑》(性功百字歌)

本性好清静,保养心猿定。酒又何曾饮,色欲己罢尽。
财又我不贪,气又我不竞。见者如不见,听者如不听。
莫管他人非,只寻自己病。官中不系名,私下凭信行。
遇有不轻狂,如无守本分。不在人彀中,免却心头闷。
和光且同尘,但把俗情混。因甚不争名,曾共高人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71

帖子

86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60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16:42: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极简隐士 于 2021-5-12 13:23 编辑

《百字碑》注解

张三丰

养炁忘言守,

凡修行者先须养炁;养炁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则炁不散;守一则神不出。

降心为不为。

凡人之心,动荡不已。修行人,心欲入静,贵乎制伏两眼。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体,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

动静知宗祖,

动静者,一阴一阳也。宗祖者,生身之处也。修行人,当知父母未生之前.即玄牝也。一身上下,乾坤八封五行四象聚会之处,乃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光而成,即太极也。心之下,肾之上,仿佛之内,念头无息,所起之处,即是宗祖。所谓动静者,调和真炁,安理真元也。
盖呼接天根,吸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一阖一辟、一动一静,贵乎心意不动,任其真息往来,绵绵若存,调息至无息之息,打成一片,斯神可凝,丹可就矣。

无事更寻谁?

若能养炁忘言守,降伏身心,神归炁穴,意注规中,混融一炁。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念兹在兹,须臾不离。日久工深,自然现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默化元神,灵明莫测。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淤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须要来则应之,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静,元神凝结。

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

凡人性烈如火,喜怒哀乐,爱恶欲憎,变态无常;但有触动。便生妄想,难以静性。必要有真微忿则火降;真寡欲则火(水)升。身不动名曰炼精,炼精则虎啸,元神凝固;心不动名曰炼炁,炼炁则龙吟,元炁存守;念(意)不动名曰炼神,炼神则二炁交。三元混,元炁自回矣。三元者精炁神也,二炁者阴阳也。

炁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修行人,性不迷尘事,则炁自回。将见二炁升降于中宫,阴阳配合于丹鼎。忽觉肾中一缕热炁,上冲心府,情来归性,如夫妇配合,如痴如醉;二炁氤氲。结成丹质,而炁穴中水火相交,循环不已,则神驭炁,炁留形,不必杂本自长生。

阴阳生反覆,普化一声雷。

忽然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即药生消息也。赫然光透,两肾如汤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风之吼,腹内如震雷之声,即复卦天根现也。天根现.即固心王,以神助之,则其炁如火,逼金上行,穿过尾闾,轻轻送,默默举:一团和炁,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身踊跃,即天风炁卦也。由月窟,至印堂,眉中漏出元光,即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到此地位,药即得矣。二炁结刀圭,关窍开通;火降水升,一炁周流。从太极中动天根,过玄谷关,升二十四椎骨节,至天谷关。月窟阴生,香甜美味,降下重楼,无休无息,名曰“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养炁到此,骨节已开,神水不住,上下周流,往来不息,时时吞咽,谓之长生酒。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工夫到此,耳听仙乐之音,又有钟鼓之韵。五炁朝元,三花聚顶,如晚鸦来栖之状。心田开朗,智慧自生,明通三教经书。默悟前生根本,豫知未来休咎。大地山河如在掌中,目视万里,已得六通之妙,此乃实有也。吾行实到此际,若有虚言以误后学,天必诛之。遇之不行,罪过天谴。非与师遇,此事难知。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自“养炁忘言”至此二十句,皆是吕祖真正口诀。工夫无半点虚伪,乃修行上天之阶梯。得悟此诀与注者,可急行之,勿妄漏泄,勿示匪人,以迫天谴。珍重奉行,克登天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祥果

GMT+8, 2023-1-1 10:43 , Processed in 0.15721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