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理学,借佛法之奥义,以宏儒道,恐后世之人,悉入佛门,遂妄加辟驳。谓佛说之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皆属哄骗愚俗之妄语耳,岂真有所谓轮回之事乎。以形既朽灭,神亦飘散,令谁受苦,令谁轮回乎。从兹君子懈其自修,小人敢于造业,以尧桀同归于尽,又何必终日孜孜以勉力修持,以求身后之空名乎。由是之故,儒者多半皆以因果轮回为荒诞。即有真知实有,亦不敢提倡,恐人谓彼为俗儒,违背先哲。又或有小竖立,可入文庙。若提倡此事,则入文庙,便绝望矣。由是大家不是极力辟驳,便是绝不道及。循至近世,欧风东渐,靡然风从,又复变本加厉,唯恐人之或有异于**,唯恐人之或有明伦知道者。此之现象,究其根源,实基于理学破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学说。徒欲以尽谊尽分,正心诚意,以为化民成俗之据。而将令一切人不得不尽谊尽分,正心诚意之权,完全废弃,而又毁訾。譬如长江大河,由有堤圩,故不横流。人情如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理事如堤。长江大河去堤圩,则决定横流。人情若无因果轮回,而犹以礼自闲者,千万人中,难得一二。除此上智之外,孰不以任意纵情为乐乎哉。是以现在欲天下国家好,非提倡因果轮回不可。然此非吾人力所能及。而家庭之间,当极力提倡,以期其渐渐广布。
——辑自《印光法师文钞》•复潘仲青居士书一
吾国之乱,从古未有。此之祸根,乃程朱辟因果,谓是佛骗愚夫妇耳。又错解致知格物。辟因果,则无治国治民之本。错认格物为穷尽天下事物之理,则有几人能做得到。
复李圆净居士书三
光宿业深重,生甫六月,后遂病目,一百八十曰,未一开目。除食息外,昼夜常哭,在老人皆料其不能得见天日。而承宿善根,好而仍见天日,实为万幸。入塾读书,又受程朱辟佛之毒,幸无程朱之学问,否则,早已生身陷入阿鼻地狱矣。由是疾病缠绵,空过数年。因思佛法东来,经几多圣君贤相,以护持流通。程朱之说,不足为训。因出家为僧,专修净业。先师以参究提命,则曰,弟子无此善根,愿专念佛,以期带业往生耳。六十年来,悠悠虚度,今已八十,尚未心佛相应。若或专仗自力,则其自误,何堪设想。
-----印光大师致广慧和尚书节选,民国二十九年正月
印光大师说:"程、朱读佛大乘经,亲近禅宗善知识。会得经中全事即理,及宗门法法头头会归自心之义。便以为大得。实未遍阅大小乘经,及亲近各宗善知识。"
复周法利居士书三:汝不知朱子认错了物与格,故辟佛,破因果轮迥。又剽窃禅宗参究之法以自雄,故曰,而一旦豁然而贯通焉。
复谢慧霖居士书十二:无如理学以欲有异于佛,竟将圣人治天下之大本,废弃不讲。徒欲以尽义尽分以宏儒教而启牖人。适见其知见之偏,而背畔乎圣与天也。
汝书看过, 但汝之所说, 通是排场作戏之派, 绝非由阅历实行中来。现今时局不好, 商业凋敝, 汝以不能即发大财, 便不欲为商, 而又欲为儒。然商场滥污, 当不至于随波逐浪以陷溺。儒与商, 大势相等。商之滥污, 人所易知。儒之滥污, 人尚景仰。汝若无出格知见, 必致陷于此之漩涡。汝只学得说大话, 不知尧舜之道, 孝弟而已, 君子之道, 在子臣弟友间。穷尽天下事物之理, 虽圣人亦决做不到。但能格除自己心中私欲之物, 则天下事物之理, 悉可穷尽矣。心之私欲, 举其重者, 即贪, 瞋, 痴, 财, 色, 货利, 声名, 势位, 凡有嗜好者, 皆为私欲。即理学违理说理, 尤为私欲之大者, 此时国家多难, 人民痛苦, 皆理学破因果, 孕育而来。不可不知。圣人教人格, 致, 诚, 正, 修, 齐, 治, 平之法, 乃教人从近至远, 从亲至疏, 令心中之人欲格除, 则本具之良知自现。从兹意诚, 心正, 身修, 家齐, 国治, 天下平。岂穷尽天下事物之理, 方能诚意正心乎。如此而言, 非读尽世出世间一切书, 游遍各国者, 便无诚意正心之希望矣。
须知格除私欲, 以致良知, 而诚意正心, 虽一字不识之人, 亦做得到。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 以求至于其极, 虽圣人也做不到。汝不知朱子认错了物与格, 故辟佛, 破因果轮回。又剽窃禅宗参究之法以自雄, 故曰, 而一旦豁然而贯通焉。汝若以彼所说之格物为是, 汝一生也格不到穷尽处, 说什么豁然贯通。此一上络索, 关系甚大, 故为汝说, 亦令汝父看。
至汝之为商为儒, 汝自审察。若看见前段说汝之毛病, 不生感激, 反生烦恼, 则汝之为商也是伪商, 为儒也是伪儒。离伦常因果, 而作事教人, 亦只落得自误误人之实际。恐汝尚梦不及此, 故为预说。如不相信, 不妨存之, 以为后来依违成败之鉴。
无锡国学专修馆, 乃前清翰林唐文治所办。其人双目不见。彼所注之十三经读本, 施省之出数万金为刻板, 印二百部, 祈光作序, 光因祈送一部。一部八十多本, 不贴书签, 不印书根, 此八十多本, 将何以检收乎。以此知但守古法, 不知利人。光冗事多, 不能备阅。略翻一翻, 见其书经之舜典, 太甲, 咸有一德, 说命等篇, 咸指为伪。于咸有一德, 皆指其所引之书以为证。而不思作伪者, 可引咸有一德之后之文, 作此诸书之人, 何得不引从前咸有一德之文乎。光于是大惧。后见施省之, 说彼欲为千古第一高人, 而立异以邀后世之名, 致自己之目, 不见天日, 可不哀哉。
-----续编·复周法利居士书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