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FHG20201206FJSH000000无论酸甜苦辣咸淡,均促进身心健康清净

[复制链接]

1661

主题

1686

帖子

5167

积分

审核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16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1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HG20201206FJSH000000无论酸甜苦辣咸淡,均促进身心健康清净
  ========================
  依据前一篇博文所引用内容,XX法师又说,放的调料,味重,这都是人类欲望重,身体根器差了的因缘。这个观点也并不正确。因为《华严经》说得很清楚,酸甜苦辣咸淡,种种诸味润泽具足,能令四大安隐调和,肌体盈满,气力强壮,其心清净常得欢喜。请诸位读者特别注意,一些大德和养生家认为,又是调料又是口味太多太重,因此就会烦恼很重,因此主张味淡主张不用调料。但是佛陀却认为,无论是酸甜苦辣,还是咸味,还是淡味,都能够令人“其心清净常得欢喜”,并没有说使用调味品,使用重味,就会导致人类欲望增加,导致身体根器差,佛陀也没有反过来说,因为欲望重和根器差,所以才口味很重。佛陀在如下经文中明确强调,无论口味咸淡,无论酸甜苦辣,都能令人“其心清净欢喜”。这可能是一众高僧大德非常难以接受的圣言量,因为他们习惯了他们自以为是的认知。
  所以,诸位仁者必须知道,佛教中很多高僧一厢情愿的将“崇尚清淡”之认知,以及将口味清淡和健康关联,将口味清淡和内心清净关联的逻辑,并不符合佛陀在《华严经》中的教诲。因为依照《华严经》的佛经依据,口味的酸甜苦辣咸淡,并不是内心不清净的外显,相反的是,佛陀不但不排斥使用调料,也不排斥重味,而且佛陀认为必须具足酸、甜、苦、辣、咸、淡,我们的身心才能健康,内心才能清净。
  因此,当佛教界和养生家们自以为是的建立一些所谓的身心健康之口味清淡标准时,我们还是要看看这些建议是不是违背佛陀教诲才好。所以,我再次提醒诸位仁者,不要轻易以为,佛教的大德声名显赫,所以其提出的见地,就一定正确,就一定符合佛说,这是不一定的。
  我建议大家从科学的角度思考一下,到底是佛说的五味具足导致内心清净的主张正确,还是大德们主张食物清淡不要调料的说法对?我们还是以食盐举例,如果不用食盐,或者食盐用量不足,导致身体缺钾缺钠,就会导致精神昏沉脑力降低,心脏功能失常。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实现内心清净?当然,如果摄入食盐过多,又是另外一种极端也不健康。所以,我们前文依据《内经》主张,五味的调适,应该以中道适量为主,就是既不追求清淡,也不是追求重味。单从食盐摄入就可以看出,一味追求清淡导致缺钾缺钠反而会内心不清净,会导致心神不宁。所以,佛陀建议重视五味的摄入,这才是符合科学的建议,这不但利于身体健康的,而且利于内心之清净。对于那些背弃基本营养科学的偏执的清淡主张之开示,其实不看也罢!
  过去多年中,我反复强调过,佛教界约定俗成的被大众普遍认可的诸多见解,有很多都是普遍错误的认知,我过去五年公开挑衅过很多认知,没料到,这次关于口味轻重问题,我又提出了新的叛逆之言,不过还好,我的见地有圣言量支持:
  详见如下佛经依据:
  详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五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种种清净上味。所谓:辛、酸、咸、淡,及以甘、苦。种种诸味润泽具足,能令四大安隐调和,肌体盈满,气力强壮,其心清净常得欢喜;咽咀之时,不欬不逆;诸根明利,内藏充实;毒不能侵,病不能伤;始终无患,永得安乐。
  吉祥果
  202012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祥果

GMT+8, 2024-12-7 07:11 , Processed in 0.13503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