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FHG20201202FLCS000000辨析智者大师因领众降低往生品位

[复制链接]

1661

主题

1686

帖子

5167

积分

审核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16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1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HG20201202FLCS000000辨析智者大师因领众降低往生品位
  ====================
  走不开的快乐:师兄,按理说智者大师发菩提心介入他人因果会引发菩提资粮啊,为啥会降低了往生品味呢?听说智者大师临终,只是五品往生?
  吉祥观点:首先必须说明,本文所用标题《辨析智者大师因领众降低往生品位》是个伪命题,因为这个命题本身不存在,至于为什么不存在,看完下文自然知晓:智者大师领众和降低往生品位的事情,毫无半毛钱关系,之所以有此错解,则是因为古今一些佛学知识匮乏者,浅薄误解所致。但是,既然这是个伪命题,为什么我还要用这个伪命题做标题呢?因为正是这个伪命题,才是这段你的疑问所在。所以,我必须使用这个标题,才能唤起大家的疑情,才能进一步更好的解释这段疑情的复杂因由。我慎重发表如下见解,供诸位仁者也慎重参考:
  1、康僧铠版的《无量寿经》,于公元3世纪中期时,已经翻译成汉文。而于公元6世纪智者大师之时代,此本已经广传海内。若依此经九品往生位次,则智者自称的五品位,实指中品中生。而依《无量寿经》标准,只需一日一夜八关斋戒,即可实现五品往生,岂智者大师之力不及一斋戒乎?显然事实并非如此,但粗心之人却并不追究,就诽谤智者大师只往生五品。又智者一生发菩提心,领众修行,其行持显然超越了《无量寿经》五品往生只需斋戒之标准,而完全符合发心利众者应为最上三品往生标准,才合乎智者往生之位。但智者却自称不过五品位,又显然违背《无量寿经》菩提心利他一定上三品的标准常识。既然智者大师不会因为无智而违背《无量寿经》九品往生之标准常识,那么,显然唯一合理的结论只能是这样的:智者所言“五品位”绝非“《无量寿经》第五品之位”。诸多知名净宗大德并未深究此理,以智者自称五品位,因名词相近故,就穿凿附会而误以为智者所言五品即九品之第五品者,实大谬也。复因此谬论传教天下,反而引发众佛子有“大菩提心利他反而降低往生品味”之群疑,大开促退菩提心之恶端,复又导致佛子或疑或谤诸佛教理。此为僧俗二众法布施者,不精研教理,望文生义,胡乱攀附教义所致之恶果。有不少极为知名的净宗大德也牵涉其中,比如某老法师等,并传播此错谬知见,此处不一一举名。诸位仁者自行察辨即可知晓。
  2、那么,既然智者临终所谓五品位,既非《无量寿经》之“五品”,那么又是什么五品位呢?众所周知,智者大师开天台判教,判藏通别圆五时八教诸类,自成一套话语体系。而圆教八位位次包括:五品弟子位、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妙觉位。若前置外凡夫位的‘理即佛’与‘名字即佛’,即合称圆教十位。但无论是圆教八位,还是十位,都包括“五品弟子位”。因此,完全可以认定,智者临终所谓“住五品位”之义,只是智者大师依照天台判教理论体系在自家话语体系下的天台自家概念之定义,这和《无量寿经》九品之第五品毫无关系。而不肯认真做佛教学问的一些大德,整天打着“我只学佛、不搞佛学”的幌子,自以为我没学问我怕谁,大肆吹嘘实修,却疯狂贬低佛学佛理。殊不知,佛学理论是学佛实践的理论指引,如果没有正确的佛学理论来指导学佛实践,则所有的学佛都是忙修瞎练而已。但是一些明明水平半罐子,却又喜欢托大的大德,他们为了彰显自己有真修实证而不屑于佛学理论的逼格,因此他们往往喜欢把佛学和学佛对立起来。我也非常好奇:理论和实践,难道是对立的吗?可是,教内就是有这么一帮人,就要给两种概念对立起来,而且大多还是知名人物。这就造成了很多后患,包括本文涉及的这些具体的问题,就是因此造成。有些知名大德,连天台判教概念体系下的八位之“五品弟子位”和“《无量寿经》九品之第五品”的概念差异,都没有搞清楚,就胆大妄为广收徒众,广做法施了,这是很令人担忧的。而经过细对比佛学资料发现,凡是那些主张“要学佛而不要佛学”的这部分大德,恰恰就是把“天台五品弟子位”和“净土九品第五品”分不清的这部分大德。
  4、既然我们经过分析,已经确定智者大师临终所言乃是天台判教之“五品弟子位”而非“净土九品之第五品往生”,那么,这样的见解,有没有其他大德的同类见解作为支持呢?回答:有的!这部分见解,以真正有学问的印光大师这一类公认大德为代表。凡是能分清五品弟子位和净土九品第五品的,基本上都和印祖是同一个认知,凡是那些跟着半罐子大德的知见到处瞎忽悠的,他们基本上到处都在妄语宣讲这样的内容:智者大师也不过只是往生了九品莲花中的第五品而已,而且智者还是因为自己领众修行导致自己往生品位不高。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接受经过时间检验的公认大德的开示,比接受没有经过检验的那些开示,要保险的多。
  吉祥今日,为诸位仁者清晰准确的做一决断:智者大师临终自言只得五品位,是智者大师天台判教的一家概念之言,非净土极乐九品第五品。如果认为吉祥所言不足信者,可以阅读印祖开示:
  自古高僧,或古佛再来,或菩萨示现。然皆常以凡夫自居。断无说我是佛,是菩萨者。故《楞严经》云,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而智者大师,实是释迦化身。至临终时,有问所证位次者。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是仍以凡夫自居也。五品者,即圆教观行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智者临终,尚不显本。意欲后学励志精修,不致得少为足,及以凡滥圣耳。今此魔徒,妄充得道者,乃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大妄语人。此大妄语之罪,甚于五逆十恶百千万倍。其师其徒,当永堕阿鼻地狱,经佛刹微尘数劫,常受极苦,末由出离。何苦为一时之虚名浮利,膺长劫之惨罚酷刑。名利惑人,一至于此。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
  5、此外,关于智者大师临终自称只有五品位,只是示现,并非真实如此:如《普门品》观世音菩萨,应以三十二身得度者,即各现三十二身而为说法,而非三十二身即是观世音菩萨真实境界。复如金粟如来现维摩诘居士身而为众生说法,非维摩诘只是一般居士之境界。复如观世音菩萨现焰口鬼身促使阿难以成就施焰口施食因缘,复如《地藏经》之五毒鬼王,均实非鬼也。智者大师临终示现五品位,也只是为了劝进行者,故意示现如此,而非智者大师真正只有五品弟子位之境界。行者不可不知。
  以下未修订
  6、文末,我们来解答最关键的问题:无论是天台判教概念下的五品弟子位,或者是被误解为的九品第五品往生,二者都是很低的境界。不但是很低的境界,而且最要命的是,智者大师竟然表面上似乎讲出了一段严重违背菩提心的开示,令人大跌眼镜!依照智者大师的境界,断然不可能开示出违背大乘菩提心的内容,那么,为什么智者大师还要那样讲呢?这要从智者大师临终前,产生这一段开示的具体因缘讲起,才能全面认知为什么会有这种开示。我们先来看看:智者大师临入灭前,有弟子问智者大师的修行境界,大师呵责说:“懒惰的人,自己不好好修行,偏要问别人的修行境界。”最后,智者大师回答说:“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位耳。汝问何生者,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吉祥以为:这是特定懒惰的不精进弟子,咨问智者大师的境界,而大师对特定懒惰弟子的特定示现和开示,一定是针对懒惰弟子的特定根基所做的开示,故而对其于“示现”自身境界只有五品位,而非智者大师只有五品位。而且,诸位是否觉得,智者大师对懒惰弟子言“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位耳”,其中的话语内容非常突兀!比如,大师为什么莫名其妙说自己如果不领众的话,是可以六根清净的,就因为领众耽误自己只有五品位的境界,关于“领众不领众”的这个具体的内容,为什么要对特定的这位懒惰弟子来讲?吉祥有一个合理推测,或许此弟子不但修行懒惰,而且还存有志大才疏但却还想领众修行的某种野心或者妄想,而这种妄想或许被智者大师觉察到了,智者大师或许因为这位懒惰弟子的能力不足却想领众,为利益此弟子故意帮助其打消领众妄想故,因此缘由,大师才自称如果自己不领众,可以六根清净,因为领众只得五品位。言外之意就是,我就是因为领众自损的,你就不要怀那个执着了,你还是改掉懒惰,踏踏实实修行你自己的,不要好高骛远。这是相当合理的一种推测,不然,请问诸位行者,你如何解释智者大师非常突兀的对这位懒惰弟子提及“领众自损”?这不是莫名其妙吗?不但提及此事本身就莫名其妙,而且智者大师这样的开山祖师,竟然做出明显违背菩提心的开示更是莫名其妙!!所以,这明显是智者大师为了劝导特定弟子的特定方便教化善巧之语,是为了打消提问者不切实际的执着和能力不足之下的某种野心,方便劝导特定的对象故而如此教化。可是,后世之人自作多情,将智者大师针对特定根基特定执着的懒惰弟子所做的特定契机开示,将这个只适合开示给这位懒惰弟子的开示内容,反而普及于天下一切根基者悉皆受用此开示,这才是导致大众误以为智者大师在“劝退菩提心”的关键所在。通俗譬喻,你的孩子整天梦想当航天员飞上太空,但是却整天贪玩不好好学习,这时候你就会告诉他,爸爸我当年就是整天做梦但是却不好好学习,所以我的梦想都没实现,因此,我劝你小子现在少在这整天做梦,你还是踏踏实实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可能实现梦想。也就是说,暂时阻止你的伟大梦想,让你把做梦的时间用在当下这个阶段踏实学习,这样才对。智者大师暂时劝阻其妄想,帮助其建立当下的务实修行,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是劝阻菩提心,而实际上是劝阻很多人好高骛远的执着和妄想。这是一种对机的方便语,非普适的真理。众生不知此为方便,故误以为智者普遍劝退利他的菩提心。
  7、当然,上文所述,只是我的一种可能性最大的合理性推测,但并不一定代表这是历史事实。不过我这里所阐述的内容,有一点是基于当时的事实的:这的确是智者大师对某位懒惰弟子的针对性开示,这是基本事实。这个开示内容只是契合这位具体弟子的具体根基,但这个开示不可以普及一切不同根基的弟子。因此,对这位弟子讲领众自损之害,只适合这位弟子的利益,不适合所有行者的利益。如果所有行者都认为利益大众反而会自损,那么,这不但没有领悟智者大师只是针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开示,而且还会导致诽谤智者大师,诽谤菩提心。佛教里面,某些对张三的开示,李四不合适听,对李四的开示,张三不合适听,这就是密的重要性。因为有些内容,对此人有利,对彼人有害。正如《华严经》所谓:蛇饮水成毒,牛饮水成乳。所以,我们后世的佛教徒,在借鉴前辈大德的开示时,乃至于佛经中学习佛陀的开示时,必须要把这些开示的因缘搞清楚,要把接受开示者的具体根基搞清楚,不能把佛陀和祖师对特定弟子的特定开示,普及为通行的道理,这是会害人的。比如佛陀曾经教导特定记忆力不好的人把念佛改为念“笤帚”,令其开悟,很明显,这是因为此人记忆力不好,智根昏昧,但是因为手持笤帚不容易忘记,所以佛陀只是针对特定的扫地人让他念诵“笤帚”,如果所有的念佛人,都去念笤帚,显然是愚蠢的,因为你和他的根基不同,你应该有更好的更适合你自己的选择。但是很多人搞不清楚对特定对象的契机开示,和对普罗大众的普遍开示的差别,因此就会导致大家将智者大师对特定懒惰弟子的“领众自损”之开示,普及为对一切众生之开示,造成误以为智者大师让一切大众退失菩提心。《大乘密严经》云:空性随应说,不演于非处,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由此可见,即便是佛法殊胜的道理,如果开演给对方的根基机缘不对,甘露也会变成毒药。很显然,智者大师针对特定懒惰者的特定开示,对特定的这位懒惰弟子来说的确是甘露,但是,后人不解智者大师意,而将大师对懒惰者的特定开示,普及为开演给一切大众之开示,于是就造成了这个开示之甘露变成了毒药:否定菩提心和利他的菩萨行!
  吉祥果
  202012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祥果

GMT+8, 2024-12-7 07:11 , Processed in 0.13615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