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FHG20200128FLCS000000增上慢,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复制链接]

1661

主题

1686

帖子

5167

积分

审核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16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27 13: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HG20200128FLCS000000增上慢,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出自《法华经》方便品========
  吉祥观点:虽然《法华经》方便品内容繁杂,五千人退席的过程也讲解的非常详细,但是经典真正概括他们退席的因缘,其实只有如下两条:一者,罪根深重。二者、怀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我们下文详细解读:
  (1)、关于罪根深重:所有修行人一开始必须集资忏罪,否则修行不能进益。《法华经》中五千人退席,也是因为集资忏罪修得不好,罪业太深,不堪深法。所以,藏传提倡修行人一开始必须集资忏罪,是非常正确的做法。有经典依据可以证明,罪业可以障碍修行。比如《占察善恶业报经》云: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2)、关于增上慢:有一种注解,说是因为自己证得增上之法而起傲慢心,认为自己胜过他人,是名增上慢。但是,这种注解没有任何经律论依据的出处。因此,此种定义实不足取。佛教界各种无依无据的注解之说,正邪难辨,鱼目混珠,大家一定要慎重对待。我们取《俱舍论》的定义,比较可靠,为什么说这个定义可靠呢?因为很显然,《法华经》的定义印证的恰恰就是《俱舍论》的定义。而大家必须注意,《俱舍论》对增上慢的定义,和前一种流传的定义,恰恰是完全相反的,因为《俱舍论》从根本上否定了增上慢者生起慢心的前提是“证悟了增上之法”,《俱舍论》认为是行者在没有增上证悟的前提下谎称自己增上证悟,这才叫做增上慢。说白了,增上慢的本质是大妄语。那么,为什么出现那种错误的注解呢?究其原因,就是解释经论的时候,不注重经律论中的名言逻辑,将“证悟”和“未证谓证”这些名词的基本概念混淆导致的。大家要注意这种注解中的概念混淆。
  《俱舍论》云:于未证得殊胜德中,谓已证得,名增上慢。从这个定义来看,所谓增上慢,就是一种基于虚荣的傲慢,基于虚假的傲慢,基于大妄语的傲慢。我们以通俗譬喻来解释增上慢:明明是个穷光蛋,脖子上面栓金链,泡个温泉漂水面,如是名为增上慢。明明神通很有限,装得好像佛再现,一验真假虚伪现,如是名为增上慢。明明是个凡夫蛋,互做托儿互吹赞,汝乃观音我文殊,如是名为增上慢。如是解,即《俱舍论》定义之增上慢义。
  (3)、《法华经》和《俱舍论》均认为:增上慢人,均具有未证谓证的特征,而这个特征详细解读下来,就是不真实,不诚实,大妄语,背离了如来正真之道。《法华经》《俱舍论》将“未证言证”定义为增上慢。而《楞严经》则将“未证言证”定义为“大妄语”,而其二者本质上是一回事:基于虚妄的傲慢,即增上慢,基于傲慢的虚妄,即大妄语,二者互为体用,而又实是一体。《楞严经》在定义大妄语时,如是云: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
  ------因此,吉祥观点以为,佛教行者让自己脱离“增上慢”的唯一最有效方法是:不妄语,一切真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祥果

GMT+8, 2024-12-7 09:12 , Processed in 0.12212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