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6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JXG20170924GCFX000671吉祥视角:被阉割的传统文化

[复制链接]

1661

主题

1686

帖子

5167

积分

审核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16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1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JXG20170924GCFX000671吉祥视角:被阉割的传统文化

(一)、吉祥视角:被阉割的“刚柔相克”思想
对于一个冰块来说,中国人对待这个冰块的方式和美国人不同,美国人的方式是,用大板牙来咬这个冰块,牙齿硬则冰块碎,或者冰块硬则牙齿碎,美国人的思维是零和博弈;对待冰块,中国人的方式是,用舌头舔,慢慢的,给它舔化了;大家想想看,是牙齿厉害还是舌头厉害?当你老了,牙齿掉光了,可是舌头还在!

------上文是最近被刷爆网络的某个演讲视频的内容,演讲者是某国际问题学者。

吉祥果说:用舌头可以舔化冰块,听起来很高明,听起来似乎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柔克刚”的思维定式,似乎美国笨蛋们“以刚克刚”不如中国人“以柔克刚”来的智慧?那么,我们换一个条件,如果将“冰块”换成“石头”呢?是不是你也可以用舌头将其舔化呢?恐怕,这时候使用比石头更硬的“碎石机”才是正路,这时候,使用“以刚克刚”才是正路。

我们中国人,也不知道从何时起,一直偏重宣扬“以柔克刚”,似乎认为全世界不懂得“以柔克刚”的都是蠢材,只有懂得“柔弱胜刚强”,只有懂得“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的人,只有他们才是天下一等一的大智者?我并不清楚为何,但是中国文化中,就是这个样子。大家动不动就讲:你看水弱小不弱小?盛圆则圆,盛方则方,但是水一旦成势,则洪水之力甚于猛兽,,,,云云,,,经常听到这一类的说教。当然,我并不否定这种说教是正确的,我不否定,的确这种说教是智慧的。可是,智慧是不是只有这一种理解呢?显然不是!

我们今天来写这篇文章,有点挑战老祖宗,也有点狂妄;但是,一切真理最终都要归向于自然的规律,而不是归向于老祖宗的说教,除非那个说教合乎真理。

吉祥观点:以柔克刚,以柔克柔,以刚克柔,以刚克刚,这是最完整的四种刚柔互克的方式,这是最完整的答案,也是解决问题的四种基本模式,这四种模式通行于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我们的老祖宗,和一代一代的大哲,反复强调的是只占四分之一的“以柔克刚”,而故意忽视其他三种,这到底有什么玄机呢?我个人观点,这个原因也许和古代政治因素有关,谁都不喜欢暴力的反抗,所以,以柔克刚,就成了一种“被奴化的智慧”,类似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总之,不提倡老百姓“刚猛暴力”,提倡老百姓要“阴柔”,要以柔克刚,但是反过来看,手里掌控国家机器那一方,哪一个不是刚?古代军队的武器,哪一个不是钢铁锻造的“至刚”?今天挖掉你家房子的挖掘机,哪一个不是“刚猛怪兽”?你以柔克刚,你到底克了几块刚?看看现实的结果,往往你是被人家的“刚”把你的“柔”给克了,或者人家的“大刚”把你的“小刚”给克了!所以,谁能告诉你,以柔克刚是唯一智慧的处事方式呢?

从历史的观点看,大家看到的朝代更替,都是暴力的战争解决的,毛主席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你们看到哪几个朝代是“以柔克刚”获得政权的呢?所以,古代天天宣扬“以柔克刚”的圣人们,大概也存在被政治奴化的可能性,真是心疼我们的老祖宗。当然,我们不是说以柔克刚没有用处,也不是这样讲,我要表达的观点是,以柔克刚,它只是四分之一个正确答案,如人四肢,戮其三肢,只留其一;因此,自古以来偏重宣扬“以柔克刚”而故意忽视其他三种自然之理,这显然是一种被“阉割”的文化心理。

大自然的道理,大自然的规律,最好不要听人为改造过的那些东西,而是要看自然之理到底是什么。我今天所说的这个四分法,也不是我的智慧,而是《周易》阴阳消长,刚柔相济相克的自然之理,它呈现出来的原理,抛开“刚柔相济”不说,单讲“刚柔相克”而言,一定是我刚才说的四种全部具备,才是完整答案;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我们自古以来,只偏重解说一种,提倡一种,很显然,这是人为的阉割了其他三种思想。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如果抛开外来的佛教,单就本土文化来讲,最核心的文化根基是来自于<周易>的,无论道教还是儒教,或者其他各种圣人的教诲,大体上都是根基于周易的道理的,没有跳出其外的。因此,周易的奥理,本身是一把尺子,当后世有人人为的、主观的、有选择的引导大众的某些认知的时候,你如果发现被误导了,你就应该用《周易》的自然之理,去衡量一下,用这把尺子一量,你就知道哪一部分被阉割了。

被人为改变的,被人为隐秘的,被人为切割的,被人为选择的,这都不足以让我们认识真理的全部,要认知全部,必须摒弃被人为选择过的痕迹,纯粹客观的来观照宇宙规律,而中国文化中,最能客观观照宇宙规律的公式,都在《周易》之中,因此,大家对照这个公式,就知道哪些东西被歪曲了。我之所以有这个认知,也是基于《周易》。

有很多无聊的文人,喜欢研究古代皇帝,一会儿说这个皇帝行的是“王道”,一会儿说那个皇帝行的是“霸道”,一会儿说这个是“权谋之术”,一会儿说那个是“驭人之术”,总之,你听他们的研究成果,似乎他们比皇帝还会做皇帝。其实,你读懂今天说的“刚柔相克”四种认知,抛弃过去被奴化的单一认知,你就可以解放你的思想;一个人不解放思想,总是被某一种思想奴化,还谈什么王道?灵魂深处都是奴隶,你谈什么王道?诸位睁开眼睛看看,从古至今,哪一个事业得成就的人,是被思想束缚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他做的事业是儒教的事业吗?汉武帝被“儒教学说”束缚过吗?毛主席搞共产主义,可是,搞的是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变通过的共产主义,毛主席需要什么主义它就必须是什么主义,所以,这个主义它本质上实际是“橡皮泥主义”,毛主席想怎么捏它,它就是什么主义,最后把它捏成适合中国实际需要的主义,你看,,毛主席被共产主义思想束缚过吗?再有,邓公搞社会主义,但是搞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质上说,这是邓公版的“橡皮泥主义”,邓公被社会主义的原有既定模式束缚过吗?一点都没有!邓公需要它是什么主义,它就必须是什么主义!至于叫做什么名字,并不重要!只要有本质就行!能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就行!你也可以叫它好猫主义!实用主义!做大事业的人,从来不会被已有的说教束缚,从来不会被固定的思想束缚,这就是王道!行王道的人,都是治大国如同捏小橡皮泥,这个比“烹小鲜”更形象!!就凭马克思那个《资本论》和他的相关思想,就想束缚中国几千年政治智慧熏陶出来毛主席?就想束缚邓公?可能吗?所以,你不通达这个,今天被这个思想主义束缚,明天被那个思想主义束缚,你怎么会懂得王道呢?王道是没有任何主义的,能解决问题能实用就是第一主义---------同理,老祖宗将刚柔相克的四分之一真理告诉你,不告诉你其他四分之三,而且不断的暗示你只有以柔克刚是智慧,暗示你其他三种是愚痴,你信这些暗示吗?如果不信,你自己要设法知道其他四分之三,不要被那些思想束缚!!!!刚柔相克的王道用法,或者说刚柔相克的智慧用法,是四种兼用,可单一用,亦可和合用,,,,当用刚克刚,则用刚克刚,当用柔克柔,则用柔克柔,当用刚克柔,则用刚克柔,当用柔克刚,则用柔克刚,并没有固定的法则,并没有固定的用法,都是随机应变,随着因缘变化,适合用哪个,就使用哪一个!!!你懂得这个,你就能行王道;你不懂得这个,你被阉割的思想束缚了,局限了,则你的人生境界也就局限了!!因此,“以柔克刚”并没有错,但是你不能只会这一个,你要四个都会!就好像人参,它是一味药,这点并没有错,但是并非所有病情都适合使用人参,同理,“以柔克刚”是很高级的智慧之一,这没有错,但是并非时时处处都适合使用这个智慧。所以,你不需要觉得美国人“以刚克刚”就是绝对傻逼,也不要觉得自己“以柔克刚”就是绝对智慧,世界上没有那么绝对的事情,这两种思想都是自然真理的一部分,都存在对等的实用价值,不存在谁高谁低,主要看使用的因缘对不对,是不是契合实际的当下需要;这是我为大家解读的刚柔相克之理,诸位权当一家之言。

那么,诸位师兄,我上面所讲的这种思想,是不是我的邪见呢?也就是我上面说的随因缘而定,随机应变,当用什么就用什么?而不是死死的执定一种方法?这是不是一种邪见呢?大家读读《楞严经》《法华经》,看看观世音菩萨,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而为说法,你就会明白了,这当然不是邪见。正确的做法就是如此,应该用什么方式,当机立断,随机应变,就用什么方式去解决问题,死死的只用一种方法的人,那才是愚痴到家的!!

我特别提醒大家,就算是佛教的教法,也有刚猛的“降伏法”,也不是都是和声细语的教法,佛教也不是整天谈“以柔克刚”的,对于刚强难化的众生,佛教在特殊的时候,一样会使用刚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所以,佛教也是各种方式都用的,随因缘变化而用的,不是整天以“以柔克刚”的唯一方式来调伏众生的。因此,无论是《周易》的角度,还是佛法的角度,以柔克刚,都不是唯一的选项。

大家有没有用玻璃刀割过玻璃?为什么玻璃刀的刀尖要使用比玻璃更坚硬的金刚石?这就是“以刚克刚”。

大家有没有切过西瓜?为什么钢刀一下子就可以将西瓜切开?这就是“以刚克柔”。

大家有没有在心中出现委屈的时候,被亲朋好友劝诫安慰,然后逐渐恢复健康的心态?这就是“以柔克柔”。

大家有没有像本文之初那位学者说的那样?吃雪糕的时候,冻得很硬,是咬不动的,用口腔的温度和舌头一点点的让雪糕融化?这就是本文之初说的“以柔克刚”。

上述还仅仅只是“刚柔相克”的四种道理,我们再拓展一下视野,如果再讲讲“刚柔相济”,又有三种道理,分别是:以刚济柔、以柔济刚、刚柔互济;也就是说,刚与柔,并不是单纯的“互相克制”的关系,它们之间,还有互相“资益”对方的关系,这叫做“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的道理,也有诸多应用。比如,应用到艺术上,大家记不记得83版《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罗文和甄妮男女声对唱的那个原声版本,大家去体味一下,是不是有一种“刚柔相济”的音乐美感?

再比如,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刚柔相济”现象,是什么呢?说出来大家觉得庸俗,但是那个道理并不庸俗,那就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大家不要觉得这是玩笑,这个是很有道理的,绝对不是玩笑,这是可以提高和创造生产力的,怎么可能是玩笑呢?

大家看看,仅仅刚与柔之间的关系,就存在相克之四种,相生相济之三种,因此,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死死的执定“以柔克刚”这一种来偏重宣讲呢?很显然这是有原因的,除了我本文之初所说的原因之外,可能有些事情,还和我们国人“投机取巧”的心理有关系。

(二)、吉祥视角之“外圆内方”

外圆内方之学,也是被人为引导过的说法。不想多说什么,你该用外圆就用外圆,该用外方就用外方;外圆内方,是有用的,但不适合到处都用。比如说,你外边太圆了,遇上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你到各个部门办事,本来该办的事,你被各个部门踢皮球;你太圆了,就被人踢来踢去,一脚就把你踢滚蛋了,你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该方的时候,你方方正正的,你让他踢一脚试试看?你看看是他脚疼,还是你被踢滚蛋?所以,该方就方,该圆就圆,三秒钟之前我还是圆的,三秒钟之后我摇身一变,就是一个方块,再过三秒钟,我又变圆了,能解决问题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

很多人赞美“水德”,说水是“盛圆则圆,盛方则方”,其实,就是这么回事,你就要像水一样,该圆就圆,该方就方,随因缘变化,你不能被一种“外圆内方”的观念把自己的处事哲学固定下来了。圆能解决问题,你就圆,方能解决问题,你就方,时圆时方能解决问题,你就时圆时方,哪有那么多固定的教条呢?

有人说,外圆以处事,内方以立身;其实,外方也可以处事,内圆也可以立身,只看因缘需要哪一种方式而已。有时候,你外方,显得格格不入,有时候,你外圆,也显得格格不入,不信你去试试看,不见得外圆一定就是处事唯一至诀。所以,纵横方圆,随机应变,自在取用,才是王道。你看历史上的大人物,哪一个会被这些“方方圆圆”的理念束缚?

(三)、吉祥视角之“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本质上是不偏不倚、恰如其分之道;但是鉴于不同众生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因此,所定位的“中道”的标准是不同的,举例说明:佛曾于《四十二章经》中以琴弦之松紧处于适度之中道,能令弹奏出音乐为比喻,帮助一位佛教行者调伏身心;若单从《四十二章经》的意思来讲,琴弦太松,是弹不出音乐的,反之,如果琴弦太紧,琴弦又会断掉;因此,在此处,依佛意,令琴弦松紧适中,不令太松不出音,亦不令太紧而断,如此即是当下之“中道”;可是,大家再看《三国演义》中《空城计》一节,你会发现,诸葛孔明端坐城头,弹抚一曲《卧龙吟》,正在司马懿面对空城、大生疑窦之际,突然,那琴弦却莫名其妙的断掉了,这琴弦一断,琴音一停,司马懿便以为是什么反攻暗号,立即率领大军落荒而逃。你看,在佛调伏弟子时,琴弦不断就是中道,到了空城计,到了诸葛亮面前,琴弦断了,才是最好的“中道”,因为只有琴弦在最该断的时候断了,可以令司马懿心生恐惧,能够退敌。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即便是佛经所说“中道”之理,诸位行者也不可死死执着,而不知变通。同时,我们从这些典故也就知道,中道,不是一个固定的状态,它随着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不同,随着因缘不同,而有不同的中道标准设定。

又如鱼之生存,离不得水,离水必死,故而,水中生存,便是鱼之中道;但是若让山中百兽,皆令之水中生存,便会溺水而亡。百兽依山林而生存,这便是百兽的中道。所以,任何时候,中道的观念,都不是固定的,中道都是随因缘变化的。

再比如,从京九线乘火车去香港,火车上三个人,一个广州人,一个深圳人,一个香港人,广州人到广州站,就要下车,在广州下车,就是他的中道,因为他不偏不倚刚好到了广州;但是其他两个人这时候下车,就太早了,深圳人要到深圳下车,香港人要火车开到九龙下车,这是他们各自的中道;任何一个人下车早了,或者晚了,都不会到达目的地。从这里,我们也可以说明,每个人和别人的中道标准,是不一样的,因为你的目标不同。所以,中道的思想和智慧可以互相学习,但是最好不要去模仿别人的中道,你应该走你自己的中道,别人走别人的中道,目标不同,因缘不同,能力不同,你非要模仿别人,最后毁了自己。------这个思想,其实中医里面也是,有的病患就适合温补,有的病患就适合热补,你得的病和别人不同,就不要模仿去吃别人那种药,药吃错了,会害死人!不同的药,治疗不同的病,这也说明,医学之中道,也是随因缘变通的,中道也不是死死不变的。再拿药剂药量来说,有时候,就要用猛药,有时候,下药就要温和一点,这也没有固定的方法,传统的讲法,误以为“不温不火”的下药,才是中道,这也是误解;用药之中道,以“致用”为最无上之中道标准,所以,需要下猛药,就下猛药,需要下缓药,就下缓药,需要不温不火,就不温不火,中道在这里,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只以是否奏效为标准。

再比如,人生之进退,按照传统,似乎有一种思维定式,认为“不进不退,恪守居中,不出头,不落尾,便是中道”,其实这种理解,完全是一种错误。真正的中道,并不在于“守中”,守中,不一定是中道,不守中,也不一定就不是中道;比如,人生之境遇,有的时候,你进一步,可能才是中道,因为你原先站立的地方要塌陷了,你必须进一步才会安全,这时候,你进一步才是中道;有的时候,你必须退一步才是中道,因为前面都是悬崖,脚下的土地也会立即塌陷,唯有退一步才是安全的中道;人生还有一种时候,你进退维谷,进退都不对,只有不进不退,这时候才能保全自己,所以,这时候,不进不退,才是中道。所以,中道从来都不是一个“固定守中”的概念,因为因缘在不断变化,你追求的目标在不断变化,所以,中道的标准也在变化。因此,我们怎么可能认为有一个固定的“守中”的概念,而将它作为中道呢?

再比如职场,你在你的上级面前,表现的能力很强,甚至表现出可能要取代他的那种能力,那么,这时候,如果你在公司也没有其他背景,你就危险了;所以,这时候,韬光养晦,装傻充楞,假装谦虚,在你的上级面前,表现出能力一般,待人谦和,不会威胁他的地位,这就够了,这是自保之道,这时候,这样做就是中道;但是如果有一天,公司的老总来视察,有那么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表现出你出众的能力,而且你确定你表现出来之后,能够得到赏识,甚至利于你将来的职位和薪资的提升。那么,这时候,你可以将你的能力释放出来一些,给你的老总看到;这时候,你表现能力,就是最好的中道。你的能力该隐藏的时候,隐藏就是最好的中道,你的能力该表现的时候,表现就是最好的中道。因此,中道,从来都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守中”的概念,中道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中道”概念,中道,是随着个人追求的目标的变化,随着因缘的变化,是不断变化的。

《周易》乾卦六爻爻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这每一爻的爻辞,其实都是中道,只是一般人不相信。比如,传统文化中,有的人会认为:飞龙在天,这不是中道;或者认为,亢龙有悔,这不是中道,为什么?因为它激进过头了,才叫亢龙,怎么能说它这个状态还是中道呢?这显然不是中道嘛!其实,这都是传统的误解;因为任何环境、因缘、和状态,都是动态变化的,没有谁敢于保证自己做事情,不会有不慎过头的时候,所以,如果出现了过头的状态,怎么对治才重要,怎么对治呢?有悔,要悔悟,要反思,看看是不是应该纠正一下自己过头的状态,懂得在亢奋过头的时候,回归正常,这仍然是中道。因此,乾卦六爻的爻辞,全部都是中道。-------你的因缘只允许你潜藏的时候,只允许你积蓄力量的时候,这时候,“潜龙勿用”就是中道;等你的力量积蓄稍微大一点,你可以出来略微活动活动的时候,“见龙在田”就是中道;等你的力量再大,该你腾飞的时候,“飞龙在天”就是中道;大家知道,飞龙在天,在乾卦是九五爻,九五再继续往上,就到了上六爻,上六,是代表事物的极致,达到极点了,所以,上六爻,亢龙有悔,这时候,这个状态有点过了,到了极致,就应该往回收一收了,这时候,亢龙有悔,就是最好的中道。所以,只有亢龙“不悔”,这才是反中道的,亢龙“有悔”,这决定是中道观念。因此,你的状态是什么,你的环境是什么,你的因缘是什么,你到底是哪一个状态,你要清楚,守好你当下应该守住的那个最有利益的状态,那就是中道。中道,是随着因缘变化的,不是死死的守住某一个“不偏不倚的居中状态”就认为这是“中道”,而不做变通调整,不去适应因缘变化,这是庸俗无智之人的中道,这也是被阉割的“中道学说”。中道思想,是经世致用的变通之学,是随机应变的智慧,这个大家要知道。

(四)、吉祥视角之“曲直之见”

佛友提问:今天早上看到有人在手机上看视频,是曾仕强先生的。曾先生说,美国人的思维是这样的,画面显示一条直线;中国人的思维是这样的,画面显示曲线。结果没一会儿看到这篇博客。

吉祥视角:曲直本来是一体两面,没有曲,就没有直,没有直,也没有曲,不存在哪个一定好,哪个一定不好。应该用曲,就用曲,应该用直,就用直。你从北京到上海,有直达的飞机、高铁,你可以直达,就不必要一定要绕道乌鲁木齐然后再到上海,这时候,选择直达是效率最高的;反之,我国第一代两弹元勋中,好多人当时在美国,为了避开美国政府的干扰,因此,他们回国时,是找借口绕道欧洲,然后“曲线回国”的!所以,曲直之间,并无定法,并无定用,适合实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人际关系也是这样,有的人性格直接爽快,有的人性格曲折婉转,中国传统认为,曲折婉转的人一定优胜,曾先生的讲解中,大概很多时候提倡这个;但是从现实来看,我想,每个直接的人,也有婉转的时候,每个婉转的人,也有直接的时候,都要看情况而定。你是下级,你的老板就喜欢性格直爽的,你怎么办呢?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说话绕来绕去让你老板猜你的心意,如果老板很反感这样的人,你还玩这些弯弯绕,那不是找死吗?反之,有的老板就喜欢“含蓄婉转”一点的人,那么,那些没心没肺的直肠子,很可能就比较糟糕;所以,这个东西也没有一定的,自然界的道理也是如此。比较中和的看法是,曲直,都是相对的,适合用曲,就用曲,适合用直,就用直。你看男女谈恋爱,有的人含蓄婉转了一辈子,也不对对方示爱,结果错失机会;有的人只要觉得认准了人,马上表达,单刀直入,不浪费时间,结果也有的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曲和直之间,不要设定一个固定的思维,说是曲折就一定好,直接就一定不好,没有绝对的,都要随机应变的,根据情况决定应该采取什么。

诸位,你一定不能被某一种思维模式限定了你的人生,我写这篇博文,是帮助大家解放思想、开脱思维的,而不是来约束大家的。同时,我也想从一个更全面的高度,透视一下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暗角和死角”,给大家提供一点启发。

吉祥果
2017.10.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423

帖子

309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5
沙发
发表于 2023-4-5 17:04 | 只看该作者
“‘何者法施?法施二种:


一、世间法用以布施;


二、出世法用以布施。


世间法用布施者,谓以四禅、世间中智和集布施。于人天中受世间乐,天人中生则生邪见。


出世间法而布施者,以不瞋故生天人中,或生欲界或生色界。
若生欲界,彼或在于一百九十八地上生,随愿生彼。
若生色界,则得解脱,以果胜故、大智慧故、依处胜故,则得解脱,生净居处。
若因愿力为转轮王,主四天下,有金轮宝。宝有十四,所谓七宝、七相似宝。
善愿力故,尽灭诸漏,得缘觉道。
以愿胜故,则成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以法布施因缘胜故。”


——《正法念处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423

帖子

309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5
板凳
发表于 2023-4-5 17:20 | 只看该作者
  “何等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法布施摄取众生?布施有二:一者道施,二者俗施。何等俗法施?世俗所说所施,行者谓为不净,欲得四禅、四等、四无形定及余凡夫所行善法,是名为世俗法施。作是俗法施已,便教众生令离世俗,以沤和拘舍罗安立于道法贤圣果报。何等为贤圣道法、贤圣果报?贤圣法者,谓三十七品及三脱门;贤圣果者,从须陀洹至罗汉、辟支佛。


。。。。。。。。


  佛告须菩提:“何等为菩萨道法之施?凡人所不能及者,所谓三十七品及三脱门、八惟无、九次第禅、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佛十八法、三十二大士之相、八十种好、诸陀邻尼门,是名为道法施,非是俗法,是为菩萨甚奇特、未曾有之法,以爱意摄取众生,持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以和颜悦色摄取众生。何以故?六波罗蜜皆摄持诸善法数。云何菩萨饶益于人摄取众生?常以六波罗蜜摄持众生,以四事饶益一切:一者惠施,二者仁爱,三者利人,四者等义。是为四事,菩萨以是四事救济众生。


——《放光般若经》卷第十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423

帖子

309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5
地板
发表于 2023-4-5 17:25 | 只看该作者
以何义故名为菩萨?能常觉悟众生心故。如是菩萨虽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如是菩萨不名人天,非五道摄,是名修行无障碍道。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423

帖子

309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5
5#
发表于 2023-4-5 17:34 | 只看该作者
“菩萨,有佛经藏不能勤学,乃更勤学外道俗典犯重垢罪不犯者,若极根利一闻能持,同佛语者取用助化,以彼妙辞助明佛法,于佛法于佛经义意不倾动,是名不犯。


“菩萨,欲学外道经典,应如上学。若于中受乐生着心,不如服苦药者,犯重垢罪。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423

帖子

309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5
6#
发表于 2023-4-5 17:39 | 只看该作者
若菩萨不读不诵菩萨法藏。一向读诵声闻经律得罪。不犯者。若不闻知有菩萨藏。若菩萨不读不诵如来正经。读诵世典文颂书疏者得罪。不犯者。若为论议破于邪见。若二分佛经一分外书。何以故。为知外典是虚妄法佛法真实故。为知世事故。不为世人所轻慢故。
——《菩萨善戒经一卷优波离问菩萨受戒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423

帖子

309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5
7#
发表于 2023-4-5 17:51 | 只看该作者
“善男子!若能不为一切烦恼之所污染,是名为慧。
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菩萨发愿悉令众生得无尽财、无尽福德增长善根,诸学无学声闻缘觉,一切菩萨随意得法名净方便。
若能受持一切佛法,广分别说,无穷尽说,无障碍说,不空而说,随乐而说,是名净慧。
菩萨摩诃萨生生之处不失无上菩提之心,是名净慧。
生生之处所作善法愿及众生,名净方便。
净慧因缘知菩提心无住无根,净方便故化诸众生趣于菩提。”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十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423

帖子

309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5
8#
发表于 2023-4-5 17:54 | 只看该作者
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住于世间,而不为世间法之所染?”


佛言:“善男子!我今为汝以譬喻说。善男子!譬如有人善解方便捉诸禽兽,以咒力故共毒蛇戏捉诸毒蛇,若含若磨种种弄之,而终不以弄蛇因缘被害命终。何以故?以有善巧咒术力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于世间行世间法,以有善巧大智方便咒术力故,共诸烦恼恶毒药戏、弄烦恼蛇,而不为彼烦恼因缘退于菩提。何以故?菩萨成就善巧方便智慧力故。”


——《大宝积经》卷第二十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423

帖子

309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5
9#
发表于 2023-4-5 17:57 | 只看该作者
善男子!菩萨成就四法,行于世法不为所污。何等四?观知世法。超出过于世间众生。断除爱恚无所染污。毕竟明净。是为四。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祥果

GMT+8, 2024-12-7 10:35 , Processed in 0.13162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