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JXG20170827WSYX000661钟丽缇《色戒》引发的问题

[复制链接]

1661

主题

1686

帖子

5167

积分

审核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16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08:3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钟丽缇《色戒》引发的问题

▲▲▲▲文章作者说:但是,这部电影才是真正从修行角度,深入探讨了“色如何即是空”、“出家还是在家修行”等深层次问题。

吉祥果说:一、《心经》“色即是空”一句中,“色”代表的是一切有相的可以被眼根所见的物质幻相,代表六根所接触的六尘之一,特指眼根所见之“色尘”;可是原文作者显然已经因为影片的内容而将此“色”解释为“情色”了,这样的认知水准,写出的影评文章,居然能够在佛教圈传播的如此之广,可见今日之佛教,颓废到何种程度。二、既然连色空不二的本义都理解错误,还怎么好意思说探讨“深层次”问题?还怎么好意思说“真正从修行的角度”,这不荒唐吗?难道按照作者理解,非要上床才算深层次?色即是空,难道是床上才能体悟?

▲▲▲▲琶玛(剧情台词):耶输陀罗,听过这名字吗?释迦牟尼,所有人都认识他,可耶输陀罗呢?耶输陀罗嫁给释迦牟尼,她非常爱他。有一晚,释迦牟尼离开她和儿子,他们正熟睡,他去寻求觉悟,成为佛祖。

吉祥果说:作为一个印度裔的导演,居然对佛法无知到这样的程度,写出这样荒谬的台词:有一晚,释迦牟尼离开她和儿子,他们正熟睡,他去寻求觉悟,成为佛祖。这个台词所陈述的事实是彻底错误的,正确的答案是: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时,耶输陀罗还处于怀孕状态,他们的儿子“罗睺罗”那时根本没有出生,耶输陀罗怀孕到了悉达多出家第六年的时候,才诞下佛子罗睺罗,就在耶输陀罗怀孕而未生育的六年之间,还导致王室成员和国民对耶输陀罗产生过诸多误会和诽谤,给耶输陀罗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比如:因为悉达多太子不在而她却怀孕,故而大家误认为她与别人偷情导致怀孕;又大家误认为她怀孕多年却不生育极其不正常,大家曾经准备残害她;如果导演多阅读一点佛经,绝对不会无知到认为悉达多太子离家出走时,他的妻子和儿子正在熟睡,因为那时候,罗睺罗可能只是一个胚胎,还在耶输陀罗的腹中。

从这些最基础的常识性的佛法知识的错误,我们就可以判断,《色戒》的导演并不是什么文章作者所称呼的“修行人”,这是地地道道的谎言;这就好像说,一个小学毕业生也不可能不知道一加一等于二;所以,我不知道文章作者都把什么人当作修行人?肯拍色情片的导演都可以叫做修行人吗?

大家看看,印度人的知识、智商、学问,实在令人着急,不仅仅连中印边境线都敢于随意逾越,他们居然还无知到连一个既定的佛教历史都搞不清楚,而且这还是有依据可查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部片子有多么荒唐,这大概类似于国内的“裤裆掏出手榴弹”一样的雷剧。所以,还怎么好意思说这是什么“深层次探讨色即是空”,岂不令人耻笑?

说到这里,我需要纠正大家的一个错误,很可能正是因为大家约定俗成的这个错误,才导致影片导演的台词出现这种严重的bug,这个错误就是,被全世界的佛教徒早已习以为常、深入骨髓的某些介绍佛教的画片,是虚构伪造的,比如: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过这幅图画-------悉达多太子离家出走当晚,他深情的回望了一眼熟睡在床上的耶输陀罗和幼子罗睺罗,然后他决绝的离家出走了;这样的画片,可能全世界的佛教徒都看到过无数次了;而我在2013年时经过严密的佛经考证,早已足够证明,那副流传很广的图画是“伪造”的,是图画的作者依靠“臆想”自我想象出来的事情,作者根本没有考证佛经,依靠自我想象胡乱绘画,并将其“画作”用来介绍佛陀,这是很荒唐的。因为你读遍所有的汉传佛教藏经,最终能证明的事实只有一个---------------悉达多太子出家当夜,罗睺罗还在耶输陀罗的肚子里面,一直到六年之后才出生,怎么可能悉达多太子出家当夜,耶输陀罗身边就睡着他们的孩子呢?所以,很多想象力丰富的画家,他们的作为实在令人郁闷,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图画,属于妄语,它在扭曲真相的同时,可能还涉嫌诽谤佛经。关于这个具体的知识点,我以后会有博文专门引经据典来论证,其实2013年我就在地藏缘论坛论证过此事,但是时间久了,有些依据我还要重新收集。

▲▲▲▲琶玛:耶输陀罗关怀病人,她早于释迦牟尼救助他们,她早于释迦牟尼理解民间疾苦。说不定他的觉悟由她启发!或许耶输陀罗想过,离开释迦牟尼和路荷。我们怎知道耶输陀罗,在释迦牟尼离开后没有愤怒?没感到寂寞痛苦?谁会想起她?

吉祥果说:耶输陀罗真的早于释迦佛救助众生吗?须知,按照汉传佛经依据的记载,释迦佛示现给我们这个世界的这个阶段的成佛,是释迦佛在此世界第八千次示现成佛,也就是说,他八千次之前就成佛了,因此,耶输陀罗如何早于释迦佛救助众生?再问:释迦佛夜睹明星而悟道,这都是示现成佛,根本不存在因为耶输陀罗的启发而觉悟。反之,佛经记载,释迦佛成道之后,倒是曾经对他的妻子说法,去觉悟她。

▲▲▲▲
她不再理睬达世,而是将一根树枝抛进水里,问玩耍的孩子们:“这根树枝会怎样?”
孩子们有答:会沉下。琶玛反问:如果不会呢?
孩子们答:会被石头绊着。琶玛反问:如果不会呢?
孩子们答:会在水里腐烂。琶玛反问:如果不会呢?
琶玛:那个树枝会流向大海!

吉祥果说:未必,也许那个树枝会被小鸟抓去造窝,也许那个树枝会被砍柴的人捡回去烧掉;如果我是那个孩子,我马上捞起来那个树枝,然后告诉琶玛:“现在好了,树枝不会流向大海了!”所以,琶玛给出的那个看似非常智慧的答案,实际上愚蠢的连那些孩子都不如。实际上,那些孩子给出的答案,才是智慧的,因为那个树枝的命运有非常多的可能性,而流向大海恰恰是可能性最小的一种结果;可是,琶玛死死的给定了一个固定答案,那就是“树枝会流向大海”,实际上,这个答案是愚蠢的,因为在最终结果显现之前,没有什么是固定被注定的结果。因此,整个影片构建的这种看似智慧的元素,竟然如此经不起推敲!

我几乎可以推测,导演是想将影片之初设定的问题“一滴水如何做到不干涸”的答案,由琶玛所说的答案“树枝流向大海”来暗喻,也就是最后在石头背面的答案“流向大海”;可是问题是,导演忽视了“树枝”和“一滴水”的属性不同,水可以融入大海,但是树枝则不一定,因此,那个暗喻,本身是导演想给琶玛增加一点智慧的光芒,可是,没想到却令琶玛的答案充满了愚痴。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好解决,如果我是导演,只需要把那个树枝,换成“一滴血、一碗血”或者“一碗牛奶”,然后将其倒入河流的水中,然后再按照影片设定的台词去对答,就没有任何的问题,那样做,还是可以显现琶玛这个角色的智慧;可是,鉴于导演本身牵强附会,因此,他原意是想给琶玛增加一点智慧的元素,结果却适得其反。

▲▲▲▲原文作者:晚上,达世和琶玛接吻时,幼小的儿子醒了过来看着爸妈,我们来看看修行过的达世和未修行的琶玛完全不同的反应:达世看着儿子,认为不该在儿子面前表现爱欲;琶玛却轻轻抱住达世的头,让他专心看着自己;达世尝试继续接吻,幼小的儿子看着恩爱的父母甜甜睡去了,可是达世还是停了下来看着儿子,琶玛问:儿子有什么问题吗?达世却答:不该在他面前这样做。而这时,儿子明明已经甜甜睡去。一个是看着父母的行为沉沉睡去的孩子,一个是担心自己的行为纠结不堪的父亲。面对人性,琶玛和孩子都是自然的,唯独这位有过修行造诣的达世,再入红尘时却是不自然的。他出世时惦记着红尘,入世时惦记着戒律,从没有一刻,他自在过;从没有一刻,他懂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

吉祥果说:夫妇俩在自己孩子面前爱欲,这对于任何正常的人类来说,都是有所顾忌的;可是文章作者赞美了琶玛的无所顾忌,反而贬低了达世的有所顾忌;看起来,文章作者的立意,无法让我们正常人理解。也许本文的作者经常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和异性爱欲,早已习以为常?不然为何将达世的有所顾忌如此贬低?反而对于琶玛的无所顾忌如此赞美?赞美为“自然、不纠结”?所以,本文作者的立意,是在赞美一种为了爱欲可以旁若无人的的立场,即便自己儿子在身边也可以爱欲,,,,,我看了这篇文字,浑身直冒冷汗,,,,,,想想看,这样的人类这样的主张,这和在大街上旁若无人随意交配的小狗有什么区别?所以,文章作者的想法可能比电影导演还要开放,不知道本文是不是李银河所作?想必即便是李银河,也未必当着孩子的面无所顾忌吧?我们人类真的到了和畜生一样在众目睽睽之下随意和人交配还无所顾忌的地步?而且这样的行为还应该被赞美?文章作者的“开放心态”令我内心“小鹿乱撞”!!!

需要说明的是:达世虽然被情欲左右,但是他对情欲的顾忌、对戒律的顾忌、对当着孩子的面行持爱欲的顾忌,这些行为,至少反应出他心中还残存有一些对淫欲的“正见”;反之,琶玛对于淫欲的无所顾忌的行为,恰恰是未经佛法熏陶的“邪见”;可是,文章的作者实际是在抬高这种邪见,反而在贬斥这种正见。也许文章的作者不承认自己有倾向性的意见;那么,既然你不承认有倾向性,为什么你的文字只说达世不懂真正的修行而不说琶玛不懂真正的修行?为什么你选择性的只说“不负如来不负卿”而故意不说“世间难得双全法”?为什么你在文章之末断章取义的而且是违背佛陀圣言教诲的提及“淫欲不是修行人的敌人”?这一切明确的文字语句,可都是出自你的白纸黑字啊!难道这都算不上倾向性?因此,原文文章作者是不是蓄意的在引导“性开放”,有目共睹。

尤其可怕的是,文章作者看到达世对待淫欲的这种纠结,以及对待淫欲的这种不自然,以及达世对待淫欲的羞耻心,,,,但是文章作者却说,有羞耻的人,纠结淫欲的人,对待淫欲不自然的人,他不懂得真正的修行;那么,反过来说,对淫欲不纠结,可以随意发生淫欲的人,对淫欲自然接受的人,才是懂得真正修行的人?因此,那篇文字的知见导向,非常可怕。这个影片的整个知见的导向,那就是---------对两性问题无所顾忌的自然开放,这才是真正的修行!!!这样的结论在影片中早已非常明确,可是文章作者却要立一个“贞洁牌坊”,偏要说导演没有“倾向性”的意见!依我看,导演不但有“倾向性”的意见,而且,导演还有倾向“性”的意见!

▲▲▲▲作者原文:他出世时惦记着红尘,入世时惦记着戒律,从没有一刻,他自在过;从没有一刻,他懂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

吉祥果说:依上文反问文章作者: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文章作者不是达世,你怎么知道虚拟的角色“达世”的“内心世界”?你怎么知道达世没有一刻懂得真正的修行?很显然,文章作者已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移植给了达世,而文章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什么呢?文章作者的内心世界是:对淫欲放纵的琶玛更懂得修行,对淫欲有所顾忌的达世不懂得真正的修行!这种发心从作者全文上下的文字,已经可以确信无疑,这没有诽谤作者的。作者的文字中,一直在抬高琶玛并贬低达世,不然的话,你为什么不说琶玛不懂真正的修行,反而说达世不懂真正的修行?这是明显的倾向,还需要证明吗?-------很显然文章作者通过这种倾向性的表达,在将修行者对待欲念的知见引导至“性开放”!不然的话,为何如此美化琶玛并贬低达世?

▲▲▲▲吉祥果说:电影有一种寓意,即认为不重戒律不舍情欲的修行和重视戒律舍弃情欲的修行,最后都会获得成就,都会归于“大海”;这是一种暗喻,而且甚至暗喻了不舍情欲的修行才是真修行,这一点在文章作者的文字中更有倾向性的表述。可是,我反问:假定不舍情欲的修行也可以归于大海(成就),那么,请问,这个大海是一个什么大海?是一个烦恼的大海?是一个恶业的大海?是一个欲念的大海?还是一个智慧清净圆满的大海呢?很显然,电影寓意了离欲和不离欲都能归于大海(成就),尤其文章作者,更是鲜明的认为不离欲也是一种达到佛法大海的修行方式。那么,既然电影导演和影评作者如此高明,佛陀又何必在千经万论之中强调必须离欲修行才能解脱成佛呢?一个所谓是修行人的导演和一个所谓的佛弟子影评人,在脱离圣言量依据要求离欲修行的情况下,建立一种自我意淫出来的佛法知见,来误导佛弟子“性开放”,这个做法令人匪夷所思。不管作者是不是故意,这样的客观效果就是如此。

在影片中或者在原文的影评中,除过上述诸多错误之外,文章作者的立意中,还有一个谬见,即:该片导演以及文章作者几乎在情节设置上已经把琶玛当做了达世的导师,文章作者几乎把琶玛的行为当做了达世应该效仿学习的典范;尤其要命的是,文章作者把琶玛的行为当做了佛教徒的行为典范,因为文章之初作者就指出“这才是真正的从修行的角度探讨色即是空”;当然,可笑的事情是,文章的作者却连“色”是什么意思都没搞明白;很显然的,自自然然上床,自自然然淫欲,这个影片所传递的“典范思想和典范行为”也被文章作者所学习,文章的立意已经非常鲜明:自然的不纠结的淫欲才是真正的修行,而顾忌淫欲和戒律这不是真正的修行。---------我很难相信这是一个拥有成熟素养的佛教徒写出的文章!

那篇文字,还有诸多问题,但是不值得我浪费时间去一一驳斥,就写这些吧!我感到非常惋惜的是,这样低劣水准的文字,居然在佛教圈传来传去,成了被大家推崇的“智慧的标杆”?!我是该哭?还是该笑?

吉祥果
2017.08.27

附录:

钟丽缇版《色戒》:满足一千个欲望或战胜一个欲望,哪个会更难


它与李安导演、让汤唯一举成名的电影同名——《色戒》;
它与汤唯版《色戒》拥有同一个热议标签——大尺度;
它与汤唯版《色戒》拥有类似的故事主题——色诱;
它的女主角扮演者是——钟丽缇,而这部电影至今因为“西藏”、“情色”、“宗教”等标签而列为“禁片”!


但是,这部电影才是真正从修行角度,深入探讨了“色如何即是空”、“出家还是在家修行”等深层次问题。
钟丽缇版《色戒》的导演是印裔法国籍导演宾·纳伦,他也是一位修行者,为这部影片准备了长达七年之久,他让故事的一开头便直指人性:
一位完成了3年3个月3天“本尊闭关”、深得师父真传、颇具活佛赏识的喇嘛——达世,遇见了让他魂牵梦绕、欲罢不能的农家少女——琶玛...


在遇见那个致命诱惑之前,你可能认为自己已经看破红尘、与世无争,你可能自诩修行已达六根清静、超然物外,然而,当那个诱惑迎面而来,就在你伸手可及之处,甚至对你莞尔一笑时,你的修行在哪里?你的心又去了哪里?
不曾拥有,又何谈放弃?
达世是藏地小有成就的修行者,师父的众徒弟都以他为榜样,转世活佛都亲自为他颁证,只因年纪轻轻的他完成了长达3年3个月3天的“本尊闭关”修行。
那是在喜马拉雅的高山上,一个超然世外的洞穴里,达世不吃不喝,如如不动,用他的修行证明了他已然“转凡入圣”。


师父和众徒弟用引磬唤醒出世的达世,将他蒙上眼睛带出山洞,来到河边(注意,这条河先后出现了三次,次次都喻意着达世的人生转折),为他剪去指甲、修去长发、擦洗身体、换上僧衣......一直被他圈养的狗,围绕着穿上僧衣的他,欢喜地直吠。
此时的达世甚至已然忘却了如何行走,如何吃饭,他睁开眼睛,看见一块石头上写着一句话:一滴水如何永不干涸?他茫然地看着这句话,师父赞他说:达世,你去得太尽了!





但是,就是这位“去得太尽”的喇嘛在回到寺庙后,作为一名男人最原始的欲望发动了。
更要命的是,就在活佛为他颁证后的庆典上,戴着面具跳着舞蹈的达世突然不动了,仅仅因为他看见了——一个女人在奶孩子!



活佛和师父决议让他去参加丰收大会换换新鲜空气,可是偏偏在这次丰收大会上,他遇见了美丽大方的——琶玛!





从此,他魂不守舍、夜夜春梦,就连师弟也为他半世的修行流下了眼泪,这时,师父来到他的面前,让他去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是一个高山,高山上的一位老僧守着一幅图,这幅图乍一看是“春宫图”,就在达世茫然时,酥油灯烛影一照,“春宫图”变成了“白骨图”,达世愕然。老僧展示给他一句话:任何你遇见的,都是修行处!




你以为看过“劝世春宫图”的达世开悟了,放下了?
错,他回到寺庙,对着师父,说出了下面一段话:
达世:释迦牟尼在29岁前,仍过着世俗的生活。但我从5岁起,就过着他遁世后的苦行生活。为什么?
师父沉默。
达世:我们怎知他的觉悟,不是直接由世俗生活引起的?阿普(师父的名字),严守僧人的戒律之后,应许给我的自由在哪里呢?我们发誓禁欲,但应许给我的满足在哪里?释迦牟尼曾说过,你不应道听途说接受我的教诲,除非你明白我的立场。所以,我们必须抛开成见,才可以真正学习,有些东西我们必须拥有过,才可放弃。
这段极妙的台词表达了天下多少修行人的疑问?
注意,达世不是没有修行过,相反,他是5岁就出家,修行极高的喇嘛,但是,他没有看见严守戒律后的自由;他没有看见闭关苦修后的解脱。
于是,他才问:佛祖在出家前,是一个坐拥天下、后宫粉黛三千的太子,他难道不是看尽繁华后才看破红尘?
所以,他认为:“我们必须拥有过,才可放弃”。



朋友,如果你也认为自己是一个修行者,你同意这句话吗?
面对色欲,拥有过才可放弃;面对物欲,拥有过才可放弃;面对成功,拥有过才可放弃...如果未曾“拿起”,又何谈“放下”?
但是,朋友,这看似真理的结论,到底是欲望的借口,还是修行的路径?换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导演将这个问题赤祼祼地展现出来,而电影中的男主角达世的选择是:放下半世修行,踏入名色红尘。
他来到了当初那条河流前,换下了僧衣,穿上了俗衣。



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欲望?
穿上俗衣后的达世,就连那只一直跟在他身边的狗都不再认识他,陌生地嘲他狂吠了两声,便头也不回地跑开了。
尽管惴惴不安,但达世还是以农工的身份回到琶玛家,找到了琶玛。达世没有想到,琶玛看着为她还俗的自己,带着责备的语气告诉他: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安慰你一会儿。
受伤的达世盯着琶玛的眼睛:真的吗?如果是真,我会在日落之前离开。
而在日落之前,琶玛选择了来到树林,就在丛林山野间,两人紧紧相拥...



达世终于满足了他的第一个欲望——色欲,从此以后,便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尘世生活,而这一切看起来如此美好:
尽管有父母的阻挠、有琶玛未婚夫的出现,达世和琶玛最终还是结了婚,婚后甜美,不久便有了一个儿子——达世的爱欲满足了;
达世成为琶玛家的重要支柱,而他揭穿了收粮人的秤有假,导致收粮人气愤而去,不肯认命的达世自己去了镇里卖粮,却没想到换回了第一桶金——达世的物欲满足了;
达世渐渐成了农场主,雇佣了许多仆人,生活越来越惬意,而在众多仆人中,更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印度女人看上了身为农场主的他——达世的名欲也满足了...



但是,生活就是无常的,这点,达世早该知道。
就在又一年的丰收时节,仆人们都来到时,达世家的粮仓起了火,一半的粮食消失在火光中;
达世找到了收粮人,认为是他报复自己放的火,气愤至极的达世挂起收粮人的儿子,一脚向收粮人踹去,却没想到最后是自己被暴打扔了出来,收粮人蔑视地看着达世,说道:“这里没人会报复,成熟点儿。”倒在地下的达世呆若木鸡;
受伤的达世休息在家,琶玛前往镇上卖粮,这时,印度女人走进了家门,与达世相拥在一起,就在达世盯着一丝不挂的印度女人时,外面响起了琶玛回家的声音...



看到这里,你会问,这还是那个完成了“本尊闭关”修行的喇嘛吗?
在名利场中,他的贪、嗔、痴、慢、疑全都暴露出来,而且爆发程度丝毫不“输”给任何一个没有修行的在家人。
是的,如果你怀疑,那这正是导演展现给你的第二个疑问:修行到怎样的境界,才能证明你真的不会被欲所奴?还是说,你之所以敢宣称自己无欲无求,只不过是你未曾真正走过红尘?
达世就是个“人”,“人性”在他身上充分展示,这也许戳痛了你的心,但这才是“人”。
好在,“无常”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老师。在“无常”中,达世失去了自己创造的农场,并在被人暴打中看见了自己的幼稚;继而他又在与印度女人的苟且中,看见了自己的猥琐。
达世终于开始反观自己的红尘生活,尽管琶玛从来没有质问他什么,他还是一言不发地独自走向了山坡高处,茫然望向自己走来的地方。就在这时,师弟带着师父临终前写的信来了,信中的话瞬间让达世泪流满面:
我知道我的业仍未完,我会再次轮回,我们会再见面。或者届时你能告诉我,什么比较重要,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





“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这是导演抛出的第三个问题。
无论出家还是在家,多少次我们站在十字路口,面对的便是这样一个问题:往前一步还是后退一步?
人生往往看起来,往前一步,鹏程万里,可谁又知道,一旦打开潘多拉的盒子,等待你的不是万丈深渊?
所以,如果你也认为自己是个修行者,你的选择又会是什么?
读着这句话的达世,终于醒悟这一切不过是场空折腾,而他当下的选择是:抛开俗世,再次回到那条河流中,脱下俗衣,换上僧衣。



追求佛法如同对我的爱欲?
如果影片到此为止,那么导演对于众多问题的回答便是:不管如何折腾,出家才是最终的正确途径。
但是错了,导演并非如此,自始至终,导演都没有对任何一个问题,给出一个倾向性的答案。相反,就在达世回到寺庙的路上,琶玛出现了,而琶玛的一番话再次让达世痛不欲生,无法决择。
琶玛,是导演在整部影片中设置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众多影评,甚至包括“百度百科”,都将她仅仅归为“诱惑”的载体,“色相”的呈现。但是,如果仅仅如此,她就是一个败笔,一个仅仅为了完成诱惑而存在的道具。
然而实际上,琶玛的身上展现出的,是另一条修行之道,是在家人的修行之道,是不逃避红尘、不规避欲望、不指望救赎、不幻想完美的修行之道。



对于“爱欲”,琶玛从一开始遇见达世,就不遮掩,不纠结,当她发现达世居然为了自己还俗时,她没有逃避,没有害怕,勇敢承担父母认为的“丢人现眼”的选择。
爱欲是可怕的吗?还是我们成人的规则、我们成人的戒律赋予它“可怕”的象征?导演用一场我们世俗人常会遇到的场景,突显出了这一问题:
晚上,达世和琶玛接吻时,幼小的儿子醒了过来看着爸妈,我们来看看修行过的达世和未修行的琶玛完全不同的反应:
达世看着儿子,认为不该在儿子面前表现爱欲;琶玛却轻轻抱住达世的头,让他专心看着自己;
达世尝试继续接吻,幼小的儿子看着恩爱的父母甜甜睡去了,可是达世还是停了下来看着儿子,琶玛问:儿子有什么问题吗?达世却答:不该在他面前这样做。而这时,儿子明明已经甜甜睡去。



一个是看着父母的行为沉沉睡去的孩子,一个是担心自己的行为纠结不堪的父亲。
面对人性,琶玛和孩子都是自然的,唯独这位有过修行造诣的达世,再入红尘时却是不自然的。他出世时惦记着红尘,入世时惦记着戒律,从没有一刻,他自在过;从没有一刻,他懂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
再来说“无常”,达世发现自己尽管拥有了琶玛,却还是对印度女人动了情欲,他找到琶玛,以“农场不需要那么多人,花钱太多”为理由希望辞退一些农工,其实是想以此摆脱困住自己的情欲,而琶玛的回答方式可谓经典。
她先是反问达世:“你为什么要迫害可怜的工人?”紧接着,她不再理睬达世,而是将一根树枝抛进水里,问玩耍的孩子们:“这根树枝会怎样?”
孩子们有答:会沉下。琶玛反问:如果不会呢?
孩子们答:会被石头绊着。琶玛反问:如果不会呢?
孩子们答:会在水里腐烂。琶玛反问:如果不会呢?



她自己的儿子追着水里的树枝摔倒了,琶玛反问他:你放弃了吗?
孩子答:会跌入瀑布折碎,琶玛仍旧反问:如果不会呢?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问中,达世一直在旁边听着、看着,但是直到最后琶玛说出了答案,达世仍旧一脸茫然,而这个答案就是:它会流入大海。



还记得达世出关后,在河流边看见的那块石头吗,石头上写着一个问题:一滴水如何才能永不干涸?
而影片的最后,当达世停在寺庙前无从决择时,他再次看见了这块石头,石头的背面给出了答案:让它流入大海!
而这一答案,导演其实早已通过琶玛与孩子的对话形象地表达了出来。琶玛是智慧的,她用这一方式告诉达世,人在尘世,宛若浮萍,洪流之中,我们或沉去,或摔碎,或折断,或腐烂,或被困,但我们的归宿都只有一个:流入大海!
纠结是没有必要的,伪饰是没有必要的,逃避更是没有必要的,只有面对,不管是外在的挫折还是内心的欲望,只有面对,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所有的选择都需要一样的面对,而最终的归宿都只有一个:大海!




可惜此时的达世没有领悟,印度女人仍旧在他身边,他就仍旧被情欲所牵,仍旧在欲望与戒律中不断纠结、不断伪饰。
就在他与印度女人偷情时,琶玛回来,他忙不迭地让刚完事的印度女人立刻离开,印度女人却一面捡起地上的工钱,一面鄙视地对达世说:“冷静点!怕什么?反正她说过,这一切迟早会发生的。”
正是这句话,让达世在震惊、羞愧、内疚中看见了猥琐的自己和豁然的琶玛,看见了那一路走来越陷越深以至于不可救药的自己。



琶玛也许从来都知道,为自己还俗的达世,只不过是被欲望牵引,所以必然会有一而再、再而三的欲望将他吞没,而琶玛选择了:静静等那个时刻到来!
所以有了影片最后最为深刻的一段对话。
再次穿上僧衣的达世离开了家,在他走向寺庙的途中,琶玛出现,而两人停在的位置,恰恰是一个转角处,前面是寺庙,是出家,而背后是回家,是俗世。
琶玛:耶输陀罗,听过这名字吗?释迦牟尼,所有人都认识他,可耶输陀罗呢?耶输陀罗嫁给释迦牟尼,她非常爱他。有一晚,释迦牟尼离开她和儿子,他们正熟睡,他去寻求觉悟,成为佛祖。他走时什么也没说!耶输陀罗关怀病人,她早于释迦牟尼救助他们,她早于释迦牟尼理解民间疾苦。说不定他的觉悟由她启发!或许耶输陀罗想过,离开释迦牟尼和路荷。我们怎知道耶输陀罗,在释迦牟尼离开后没有愤怒?没感到寂寞痛苦?谁会想起她?




达世(跪下):琶玛...
琶玛:当儿子路荷不断问她同一问题,父亲在哪里?她怎样回答?她怎告诉他?母亲怎可在半夜撇下儿子独去?只有男人做得到。达世,只有男人做得到!
达世:琶玛,带我回家。
琶玛(把钵和佛珠丢给达世):达世,若你渴求佛法,像对我的爱欲一样强烈,你可成佛,在今生,这副躯体。(飘然离开)
琶玛离开后,达世看到了石头背面的那句话:让它流入大海。达世痛苦至极,蜷曲在转角的地下...




导演是大胆的,影片就此结束了,导演正是通过琶玛的这段话,将最后的问题抛给了观众:出家还是在家,哪条路不需要艰苦卓越的修行?如果说悉达多选择的路是修行,那么耶输陀罗所经历的难道不是?
整部影片中,达世脱下僧衣,换上俗衣,又脱下俗衣,换上僧衣,他折腾了大半辈子,最终还是在那个转角处,痛不欲生;
琶玛自始至终在红尘,坚定面对自己的欲望,从容应对每一个“无常”;
谁才是被相所惑?谁才是真正的修行?
所以,最终琶玛告诉达世,也是导演告诉观众:若你渴求佛法,像对我的爱欲一样强烈,你可成佛。
如果你自认为也是一个修行者,你的选择是?



素说:
“不负如来不负卿”,这是作者最喜欢的诗句之一,想想都很美,我既可以修道念佛,又可以与你共浴爱河...
但是,这难道不是最蛊惑人心的妄想?!
在最近一期直播:“佛教徒的爱情:失爱者联盟”中,赵导通过全面讲述悉达多太子离开尘世去追求佛法的故事,揭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悉达多对耶输陀罗有没有爱?有,当然有!
悉达多是否决绝离开了耶输陀罗,去追求佛法?是的,决绝!
悉达多的爱情是不粘着的,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他没有纠结,没有牵绊,选了就是选了,坚定走下去。
而电影中的达世不是,他出世时想着琶玛,入世时想着佛法,他要“拥有过才放弃”,他要“不负如来不负卿”,而到头来呢?
我们多少自称修行者的人,在期盼着“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从容来去”?而这,难道不是最要命的“粘着”,不是最要命的“贪痴”?
“欲望不是我们的敌人,虚伪才是。”这是宗萨仁波切说过的一句话。行走在无常的生命之流中,最要紧的,也许不是选择哪条路,而是你能在那条路上坚持多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祥果

GMT+8, 2024-12-7 10:36 , Processed in 0.1560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