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JXG20170826WSYX000660吉祥视角:钟丽缇《色戒》

[复制链接]

1661

主题

1686

帖子

5167

积分

审核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16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07: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JXG20170826WSYX000660吉祥视角:钟丽缇《色戒》

建议大家先看下面附录部分,然后回头再看我的文字,这样便于理解:最近有一篇博文,在佛教互联网的世界中,流传很广,这篇博文的名字是《钟丽缇版《色戒》:满足一千个欲望或战胜一个欲望,哪个会更难?》。今天早上我4.00钟起来,就收到凌晨时佛友发来的这篇文章,非要我做一个点评。实话说,我不知道本文的执笔作者是谁,甚至我连电影本身也没有看过,因此,让我评价这部电影,我有点不够资格。但是,评价电影不够资格,我评价一下这篇流传很广的博文,还是可以的。

1、文章作者一再声称本片的印度裔法国导演并没有就片中问题的答案给出倾向性的回答,但是我却从本文作者的如下文章中,读出了倾向性很强的答案-----------即:认为还俗娶妻的僧人对欲念问题的“纠结”比不上钟丽缇饰演的女主对待欲念问题的“不纠结”,甚至暗示了还俗僧人达世的境界不如他的妻子,因为她的妻子对待欲念是那么的“不纠结”,而这个还俗僧人还在为此纠结。我从文章作者的立意中,读出了印度“顺世外道”的思想境界,而没有读出佛教大德的思想境界。或许这样的立意不是电影本身传递的,而是下文的作者传递的。

2、电影导演将“流向大海”作为问题“一滴水如何做到永不枯竭?”的答案,觉得似乎这是一个很高深的禅机,或者很高深的智慧;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和这个答案,不过是佛教倡导修行“共业之福”时最常用的一个比喻而已,欲将渺小的个体所修福德融入永不枯竭的某些共业之福,或者将个体福德回向十方法界众生证悟无上菩提,这都经常用到“欲令滴水不枯竭,须将自身融大海”的譬喻。影片先预设了问题“如何令一滴水不枯竭”!!!但是在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被僧人达世找到之前,影片却将此问题的答案由钟丽缇饰演的主角给出,这本身就是在暗示女主的境界高于还俗僧人达世的境界,因为达世没有找到的答案,却被女主给出了,这样的情节本身就是暗示女主角的境界高于达世。从这个情节来说,导演已经给出了“绝对倾向性”的答案,可是本文作者却还在说导演没有倾向性的答案,我不知道是本文的作者没有认真体会电影情节,没看懂电影,还是本身在替导演做某些“遮掩”?我没有看电影,仅仅看下文影评,我都看出导演给出了倾向性的答案,可是本文作者还说没有倾向性?

3、须知,“水汇入大海不枯竭”譬喻,并不是“欲念问题”的答案,在佛教的思想体系中,它们本身就不具备对应的“疑”和“破疑”的关系;从因明逻辑上讲,它本身无法通过宗、因、喻的逻辑理证来成立;所以,水是不是汇入大海,和僧人达世内心的欲念纠结毫无关系。但是现代一些“泛禅机主义”的泛滥,导致了一些故意装逼的影片,胡乱引用佛教的典故,但是引用的典故却和影片的主旨毫无关系,我举例说明:电影《2012》在青藏高原即将沉入大海时,有两个西藏喇嘛倒茶,茶水溢出然后在那里探讨“满”还是“不满”,用这样的方式显示智慧,但是那一段在我看来,装逼的意义大于实际的意义,而且那一段和电影的主旨毫无关系,也许那一段探讨一下“无常”,都比探讨“满不满”意义深刻。所以,现在很多导演有了一点佛法知识,就胡乱将佛教典故应用到电影情节中,但是却又做不到和电影情节有机融合。我看钟丽缇《色戒》一片,大体也是这样“装高深”的电影。

4、从下文作者的文字,我早已看出电影导演在影片中做出了倾向性的结论,即:对欲念的克制还是放纵方面,电影导演给出的答案是“对于淫欲放纵或者顺其自然的这种做法的境界高于克制淫欲的境界”,如果下文作者还没看懂这一点,还在说导演没有倾向性,我建议你多看几次电影,我没看过电影,但是我都看到导演的倾向性了!对于一个修行者,尤其是对于僧人来说,在欲念问题上,本身就违背佛教的戒律。

5、我相信导演想不虚伪的面对修行人的淫欲问题,故而才有这样的影片,从本初的发心来讲,是诚恳的,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影片的立意给出了极其荒唐的结论,即了影片暗示了纠结克制淫欲的人境界不如对淫欲顺其自然的人!!!下文作者一再强调,说导演也是修行人,我不清楚他是不是佛教的修行人,如果有一点佛法的常识断不至于将影片的立意放置的如此低劣。

6、关于“本来没有得到过,又如何放弃?”的问题,似乎被影片的导演提高到了某种“哲学层面”,或者又被提高到了某种“禅机”的层面。我们先不要轻易被这。种所谓的哲理和禅机所忽悠,尽量不要顺着它的思路走,我们先问一个问题:(一)、你说你本来没得到过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显然电影的立意指的是一个女人和一堆金钱,这个就是刚学佛三天的黄毛小儿也知道过去生生世世得到很多了,绝对不会说没有得到过,在这个角度讲,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至少对于佛教徒来说,这是一个不成立的问题,还需要故作高深,故作有哲理的样子来提出这个问题吗?(二)、假定说从来没有得到又如何放弃的东西,指的是内心的欲念和各种烦恼,而不是外境上的物质色相和肉欲;那么,问题的答案就要从内心寻找,既然你说你从来没有得到过欲念,你见了女主为何会迷乱?这本身就证明你有欲念,既然你有欲念,你却说你没有得到过欲念,那么,既然没有得到过,你的情欲是从哪里来的呢?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问题也不成立。因为你得到了欲念,欲念一直没有离开你,你应该放弃的是欲念,这个东西不但你得到了,还迷惑了你很久,你怎么可以说你没有得到?(三),在佛教的语境中,我们可以很确定的说,没有得到也不需要放弃的东西,只有一个,就是不生灭不变异的佛性,它不因得而得也不因失而失,那本身不是得失的概念来衡量的,所以《金刚经》才说无有法可得,同样,也无法令其失。因此,影片设定的问题,只有这个答案才是符合问题本义的答案,前面影片暗示的那几个意思,根本不是问题的答案,甚至连问题本身都不能成立,而这个问题要成立,而且要在佛教的立意下面成立,只能是佛性才能带表“不被得失,不被得到,也不被放弃”,但是电影的立意根本就没有到这个层面,显然我们这个评论高估了导演的境界。
关于电影导演的问题“没得到,怎放弃?”,我揭开那个问题的遮羞布,我如果赤裸裸的表达导演的意思就是这样的:你没有和女人上过床体验过淫欲,你怎么谈得上看破、放下、舍弃淫欲呢?你没有拥有过爱欲,怎么谈得上放下爱欲呢?很显然,下文对影片的陈述本身已经说的非常明白了!就这个意思!!导演的意思赤裸裸的就在这里,当然,你可以说导演是直接面对淫欲,我欣赏这个态度,欣赏导演的诚实,但是,对于导演通过影片传递的结论,我不但不接受,而且觉得这种结论根本不入流,他的结论连一个有常识的佛教徒都算不上。印度佛教凋零到今天这样的程度,令人唏嘘。你没有拥有过爱欲,怎么谈得上放下爱欲呢?反问:你真的没有拥有过爱欲吗?既然没有拥有过爱欲,为何见了女人乱了心?所以,电影的立意显然不是从“内心”寻找答案的,电影的立意所指没有拥有过的并不是爱欲,而是爱欲所缘的“对象”,通俗说,就是一个女人!!!而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如果不是上文所述第三种立意的话,现在也否定问题所指是第一种立意,那么,显然电影导演的立意是非常低下的,不存在任何高深的哲学意义和智慧启发,初学佛法的人也不会提出这种问题。

7、古代汉一也出过很多类似《肉蒲团》一类的色情小说,明明是宣扬色情的,偏偏最后给你一个“借色情说因果”的结局,让你不知是善是恶,其实,这就是一种悲剧;一千滴毒药里面添加一滴甘露,然后告诉你这里面有甘露,让你去饮用,《肉蒲团》一类的小说就是如此。我看这部《色戒》的境界,也比《肉蒲团》高明不到哪里去。

8、影片提问:满足一千个欲望或战胜一个欲望,哪个会更难?我的答案是:看起来似乎后者更难,但是要看对谁来说,对于不想战胜那个欲望的人来说,后者更难,对于想战胜那个欲望的人来说,后者也不难!此如:《色戒》的男主角不是很难吗?反之,对于虚云老和尚就不难,两个太太都不要,出家当和尚了!所以,电影实际是想宣扬一种“涅欲应该顺其自然”的“顺世外道”思想,这是危险的。佛教修行,应该遵守佛陀的教诲,对于在家居士,止于夫妻正淫,对于出家人,一切淫欲尽断,这没有什么商量的。

9、我支持电影导演就淫欲问题作出探索,但是我反对导演在影片中给出的结论,尽管下文作者否认影片有这个结论,但是我早已看出导演有清晰的结论。

10、很多修行人希望借着某些“开示”,或者某些似是而非的理论,为自己的淫欲心,为自己的情欲寻找一个合理的籍口;而且还给这些理论赋爷了很多貌似高深的“哲理和智慧”,而实际上,这些貌似高深的“哲理和智慧”,只不过是婊子的贞洁牌坊而已;因为这些哲理和智慧,没有一个经得起经律论三藏依据的衡量,那么,它不是贞洁牌坊,算是什么呢?

11、下文文章作者说,他最欣赏的一句话是“不负如来不负卿”,可是他故意隐藏并忘记了“世间难得双全法”这一句;很显然,即便按照藏传的“密意”之说,说六世XX的情诗具有密意;那么,文章的作者只得到了一半的密意,他选择性的失明,故意放弃了另外一半的密意,因此,文章作者领会的这个密意是不完整的。故意这样只领会一半而放弃另一半的做法,显然已经昭示文章作者是一个“陷入情欲或者奢望情欲的人”,不然的话,文章作者一定会完整的领会全部的“密意”。举例说明:甲说:“公鸡下蛋了,绝对不可能。”,乙就出去到处对人说:“我听甲说了,他说公鸡下蛋了!”乙明明知道后半句,可是却故意隐藏后半句,如果没有特殊的居心,乙故意隐瞒后半句干什么呢?所以,显然,下文作者故意隐藏“世间难得双全法”一句,单单只说“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一定是有某种故意的居心的;放在本文来说,就有某种蓄意的误导大众的发心在里面,误导大众干什么呢?误导大众“在情欲方面应该顺其自然”!而且还把这顶误导的大帽子戴到六世XX头上,这手法,不能不说高明,但是恐怕很难逃脱我的眼睛。

12、(一)、欲望不是我们的敌人,虚伪才是。作者引用了宗萨仁波切的这句话,似乎认为宗萨仁波切在替“欲望”开脱?我想对下文作者说的是,请完整阅读宗萨仁波切做出上述开示的上下文以及完整大意,请不要断章取义。(二)、欲望是不是我们的敌人,宗萨仁波切说了也不一定算数,因为仁波切也是佛的弟子,而佛在《楞严经》中说: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所以,谁还能否定淫欲是修行人的敌人呢?(三)、请作者不要断章取义误会宗萨仁波切的开示。我没有智慧,因此,我的观点是:欲望和虚伪,都是我们的敌人。我反复讲解妄语戒的问题,我反复强调真实语对修行的影响,就是因为我重视“虚伪”这个敌人。(四)、下文文章作者一而再再而三的断章取义,要将众生引导到“淫欲不是敌人,不可怕,做人应该不负如来不负卿,节制淫欲的人境界不高,对淫欲顺其自然才是有境界”的见解上面来,恐怕这个发心实在可诛。(五)、不管下文文章作者是谁,也不管你是在家出家,或者你也是还俗僧人,我一概直言如上,至于我本文对你是有利有弊,对于大众是有利有弊,供后人评说吧,我并不在乎。

13、就在我著写本博文的中途,有师兄说他亲自看了这部电影《色戒》,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因为画面堪比“三级片”;从这里来说,就印证了我上述的所有判断,这是一部在佛法方面故意“装高深,装哲理,装智慧”,而实际却在宣扬“色情”的电影;该片和《肉蒲团》这一类借着佛法的外衣来宣讲色情的作品没有差异。通俗说,这是一部倡导“性开放”的电影,而且有向宗教渗透、向佛教渗透的强烈目的性,它会误导很多佛教徒产生某种“性开放的思想”;对于我这个不曾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来说,仅仅凭借下文作者的三言两语就已经窥见影片所主导的思想;因此,提醒佛弟子警惕这部电影,也警惕下面这篇佛教互联网世界流传很广的博文。

14、因本文初次发表后被删除,这次是重新发表,只好截图图片发表,里面有个别语句不通顺处,不方便修改,请谅解。

吉祥果
2017.08.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祥果

GMT+8, 2024-12-7 10:36 , Processed in 0.17196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