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ang686568 于 2022-12-7 13:04 编辑
根器与修法选择的演变 各种修法演变的过程。 1、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大部分弟子们基础相当好,有不少人都是菩萨阿罗汉投胎的,所以佛陀在传法晚期着重讲空义,就是专门给菩萨们讲的。 2、等释迦牟尼灭度后500年,这段时间传承佛法的人们也大多数是菩萨再来的人,直接修般若波罗蜜多法,目标直指成佛,虽然不可能成佛,但是修法还是最高端的修法,就是直接追求空和无生法忍。 3、下一个500年,人们的根器差了一个层次,但还是以阿罗汉为主,这些人修的是菩萨乘六度法,就是罗汉九禅,目标是成菩萨,修的是灭分别心的高级禅定。 4、下一个几百年,人们的根器又差了一个层次,很多人是声闻再来人,就是天人再来,这些人修的是罗汉乘解脱法,目标是成罗汉解脱生死,修的是四空定,从这里开始引入观的概念,用分别心来观前面的六识执着,天台止观法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天台宗认印度的龙树菩萨为初祖,但人家是菩萨再来的,当初也的确传过观法,但是,他是以菩萨的境界直接用妄想来观前面的所有分别心和执着,等到了中国,二祖北齐慧文禅师研究出适合当时人的观法,就是天台止观法的雏形,这是在佛陀灭度后1000多年后。 5、下一个几百年,人们根器又差了一个层次,开始出现各种苦情,这个情绪有个特点,必须遇到境界才会发作,针对于这些情绪,人们开始修话头禅。在中国,宋代开始流行话头禅,修这个话头禅的人们就开始攻击还在修观法的人,说他们的修法像枯木像顽石,终不得悟。止观法和话头禅本身没有错,关键是修行人的根器,一个人隐藏的情绪比较多,你修观法自认为觉得很好,但是一旦遇到境界,各种情绪全出来了,所以有必要在没有情绪的时候也要抓着疑情不放,用参疑情的方法灭掉隐藏的情绪。 6、又过了几百年,人们不仅有了炽盛的情绪,还有了很散乱的注意力,想参疑情却被注意力捣乱,不能长时间抓着情绪不放。这个时候就开始出现各种观身体和五根境界的修法,这个观和上面的止观不一样,观身体是用注意力,止观法的观用的是分别心,为了区别两种观,人们又创造出了照的概念,把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叫观,用分别心观察前面执着的方法叫照,合起来就是观照。观有观的主体和被观的对象,而且这个对象必须是一个,要在一个地方高度集中注意力。照是用分别心来同时观察前面的所有执着,包括情绪和身体感觉,要同时知道外面的声音,眼前的黑暗,皮肤和衣服摩擦的感觉,体内的温度和外面的温度,等等,总之,要同时知道所有身体和心里的感受,就像电灯泡挂在半空中同时照亮四面八方一样,所以用这个照字也是相当贴切的。 7、又过了几百年,就是清代,人们不仅有了炽盛的情绪和散乱的注意力,还有了更折磨人的文字妄想,所以就开始盛行念佛念咒念经等消灭文字妄想的早期修法。佛陀早就知道了末法时代人们的根器,所以就讲阿弥陀经,说末法时代念佛法门是最适合的修法。到了当代,情绪注意力文字妄想都很炽盛,杂念越多呼吸越急促,身体也越来越不好,所以我们也只好从呼吸开始入手,先从健康的呼吸法开始练起。
如果你知道了各种修法和人们根器的变化过程,你就不会整天翻佛经研究义理,跟人扯那些没用的空论了,咱们和佛陀灭度后头500年出现的大修行人不是一个级别,人家写的论根本不是针对我们说的,幼儿园的孩子读博士论文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不有病嘛,你也没看明白,只是玩文字游戏而已。 练好呼吸,调好身体就开始打通筋脉。这个过程对应的就是道家的炼精化气等。 不管是道家还是佛家,人的身体是一样的系统,原理都是一样的,不要用那种偏执的认知,觉得佛道有别,他们只是根据不同人的根器,讲解不同的法门而已,你是什么根器对应一下,修什么法门就行了。 有些人认为修禅跟丹道不同,说这些的人反思一下,你禅修和丹道都修通了吗?就说他们的不同。不说别的,就说读了多少佛经,又读过几部道藏?他们是不同,但不同的只是语言表达归类有些差别而已,过程却是一样的,因为人的身体是一样的。中国人有多少骨骼,古梵的人就有多少骨骼,他们有多少内脏器官,我们就有多少内脏器官。就好比英文说苹果是apple,到了中国apple就不是苹果了吗?有佛学的人喜欢拿空论和解脱来说事,你怎么知道人家大罗金仙不能脱离轮回,你比人家还厉害吗?而道家的又喜欢用丹道和神仙系统来说事,对与四天王天的天人们来说,我们地球就如鸡蛋那么大,其它的天界天人就不说了,你觉得他们这么多神仙会有多稀奇一个弹丸之地呢,还跟你分那么多派系的神仙系统,人们只是盲人摸象的自以为是,分的类别而已。 所以一个连筋脉都没打通的人,就不要操心阿罗汉和仙家的修行了。 现实一点,脚踏实地,从基础开始修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