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6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释迦牟尼佛为利益众生故舍第三分寿

[复制链接]

63

主题

894

帖子

455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8-4 21:21:1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福智光耀 于 2022-8-5 09:59 编辑

       众生及寿命,  色力威乐减,
  远离人天乐,  皆悉堕恶道。
  如是不善业,  恶王恶比丘,
  毁坏我正法,  损减天人道。
  诸天善神王,  悲愍众生者,
  弃此浊恶国,  皆悉向余方。
  先佛不作者,  我今为众生,
  弃舍身寿命,  为增三精气,
  悲愍众生故,  舍寿第三分,
  令我法海满,  洗浴诸天人。
  过去诸如来,  依寿而灭度,
  彼于七日后,  正法皆隐没。
  今我涅槃后,  正法五百年,
  住在于世间,  众生烦恼尽,
  精进诸菩萨,  得满于六度,
  行者速能入,  无漏安隐城。
  像法住于世,  限满一千年,
  剃头着袈裟,  持戒及毁禁,
  天人所供养,  常令无所乏,
  如是供养彼,  则为供养我。
  若有为我法,  归依而剃头,
  身着袈裟衣,  说彼是我子,
  假使破禁戒,  悉住不退地。
  若有挝打彼,  则为打我身,
  若有骂辱彼,  则为毁辱我,
  是人心欲灭,  正法大明灯。
  故为器非器,  舍寿第三分,
  为众得安乐,  饶益诸天人。

——《大集经月藏分第十二法灭尽品第二十


  诸来大众遍满大地,皆悉悲泣流泪赞叹,而作是言:“释迦牟尼如来、应、正遍知甚为奇特,未曾有法大悲具足,随彼众生为成熟故,安置显现未来法故舍第三分寿。

——《大集经月藏分第十二法灭尽品第二十


  尔时,智炬童真菩萨摩诃萨,白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了知清净士!观此释迦牟尼如来,以大名称充满十方诸佛国土。云何充满?谓释迦牟尼佛从初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来,于一切众生平等安置,以福田心种种勤修而行布施,于一切菩萨道修最胜行,成熟一切诸众生故发最胜愿,舍清净国至此五浊众苦世界,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觉。以大慈悲因缘力故,为无间业诽谤正法毁呰贤圣一切不善恶业缠缚,十方一切清净佛土所弃众生,为诸烦恼之所缚者,成熟如是诸众生故,于此娑婆世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一切菩萨道修最胜行,是人今于五浊世界,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觉。此无间业诸众生等,种种骂辱诽谤如来,轻贱毁呰勤加逼恼。彼等以嫉妒因缘故,种种方便心欲杀害,复以种种兵仗刀箭、[矛賛]鉾钺斧、崩大石山、毒药水火,复放狂象、师子、虎豹、恶牛、恶狗勤加害佛。尔时,如来犹于彼等诸众生所,以大慈悲哀怜覆护,逾于父母视其一子,于诸苦海方便拔济,是以今佛释迦如来于十方佛土名称普闻。今复为此诸众生故,以一切法付嘱天龙诸鬼神等,为令法眼久住炽然。复为众生舍第三分寿,亦为法眼久住炽然,一切声闻器以非器,及诸剃头着袈裟者,为护持故,不恼害故,增长三精气故,以是释迦如来于此十方一切佛土、一切如来、一切菩萨摩诃萨、一切大智诸天人所,极得名称充满十方。是故一切诸来菩萨摩诃萨等,各各相与随力所堪,皆设第一最上供具,供养如来尊重恭敬。”

——《大集经月藏分第十二法灭尽品第二十


  尔时,一切诸来大众菩萨摩诃萨等,从座而起口眼微笑。彼诸菩萨于此娑婆世界,遍雨种种宝供养具供养世尊,有雨碎金,有雨碎银,有雨碎毗琉璃,有雨碎颇梨,有雨赤真珠,有雨碎马瑙,有雨碎车[1],有雨龙蛇所爱重者碎栴檀香,有雨牛头栴檀香,有雨多摩罗跋香,有雨黑坚沉水香,有雨种种众妙宝花,有雨七宝盖、七宝幢、七宝幡、金缕、真珠、璎珞、环钏。有持劫波如意宝树,有持宝衣树,有持宝花树,有持宝器树,有持宝香树,供养世尊。

  复有菩萨于娑婆土所有树林花叶果实一切草木,变成七宝而供养佛。复有菩萨,于娑婆土一切所有山石砖瓦,变成七宝而供养佛。复有菩萨,于娑婆土一切所有大地界分,变为微妙诸天宝香而供养佛。一切众生依地住者,彼等七日七夜身心快乐犹若诸天。复有菩萨于娑婆土一切所有大水界分,变为诸天第一微妙甘露美味香洁醇具水界,众生七日七夜身心快乐犹若诸天。复有菩萨,以一切风变为微妙清净香风而供养佛,于三恶道所有众生,一切无余香风触故,七日七夜身心快乐犹若诸天。

  尔时,上至阿迦腻吒天,下至四天王身天,及诸天女一切无余,而以种种微妙音声赞叹世尊,复以种种歌舞音乐而供养佛。一切夜叉、一切罗刹、一切鸠槃茶、一切乾闼婆、一切阿修罗、一切紧那罗、饿鬼、毗舍遮、富单那、迦吒富单那、人、非人等,彼等一切随力所堪作种种赞叹,乃至种种供养世尊。

  尔时,世尊告上首弥勒,及贤劫中一切菩萨摩诃萨言:“诸善男子!我昔行菩萨道时,曾于过去诸佛如来作是供养,以此善根与我作于三菩提因。我今怜愍诸众生故,以此报果分作三分,留一分自受;第二分者,于我灭后与禅解脱三昧坚固相应声闻令无所乏;第三分者,与彼破戒、读诵经典、相应声闻正法像法、剃头、着袈裟者令无所乏。

  “弥勒!我今复以三业相应诸声闻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寄付汝手,勿令乏少孤独而终,及以正法像法毁破禁戒着袈裟者,寄付汝手,勿令彼等于诸资具乏少而终,亦勿令有旃陀罗王共相恼害身心受苦。我今复以彼诸施主寄付汝手,我今所有器以非器为我出家而供养者,汝等亦当护持养育。

  “弥勒!若于现在及未来世,读诵受持此法门者,彼等当得十种清净功德。何等为十?身清净故,离杀生、离偷盗、离邪行;口清净故,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心清净故,离贪欲、离瞋恚、离邪见,是为十。从是已后,百千万生常得如是十种清净功德。

  “若有至心听此法门者,是人住如实际得于八种清净功德。何等为八?一者、长寿;二者、端正;三者、富贵;四者、名称;五者、常为诸天守护;六者、所须常无所乏;七者、尽诸业障;八者、命欲终时有十方佛及诸大众,放大光明照其眼目,令其人见得生善处。于百千万生,常得如是八种功德。

  “我今更复略说,是人当得十三种清净功德。何谓十三?一者、生死流转,终不更起颠倒恶见;二者、不生五浊无佛国土;三者、常得见佛;四者、常闻正法;五者、常得供养众僧;六者、值善知识;七者、常与六波罗蜜相应;八者、不堕小乘;九者、常以大慈大悲大方便力成熟众生;十者、常发胜愿;十一者、乃至菩提而常不离如上等法;十二者、速能满足六波罗蜜;十三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觉。若有受持、书写、读诵,为他解说,如说修行此月藏法门者,所得功德如前所说。”

——《大集经月藏分第十二法灭尽品第二十

1.jpg (7.9 KB, 下载次数: 0)

1.jpg
愿诸众生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当供养听其所说受持拥护,然后我当成无上道 ——《大方等大集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主题

1391

帖子

668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686
沙发
发表于 2022-8-5 02:39: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极乐花 于 2022-8-5 22:23 编辑







分别留寿因缘:留多寿行。略有二缘。谓为饶益他及住持佛法。
略说留寿四种方式:1.施已发愿即入边际第四静虑。从定起已心念口言。诸我能感富异熟业。愿此转招寿异熟果。时彼能招富异熟业则转能招寿异熟果。(通俗讲就是由施定力转富业转为寿业,原本造作得是富业而非寿业)
                               2.有业先感寿异熟果。然有灾障由今布施边际定力。彼灾障灭寿异熟起。(通俗讲就是寿业有障,由定力灭其障令寿业显现)
                              3. 有业先招寿异熟果。然不决定由今布施边际定力。令招寿业决定与果。
通俗讲就是所造寿业非决定结果,由施定力令得其业决定有果报
                              4.复有欲令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残寿异熟。谓阿罗汉有余生中残寿异熟。由今布施边际定力引令现前定力不思议令久断还续。(通俗讲就是由定力引取宿世残余寿业,以延其寿)


分别舍寿因缘:
自利利他俱究竟故。(该办的事都办了,留在世上也没用了,自己也证果了,该度的也都度了)
略说留寿四种方式:1.施已发愿即入边际第四静虑。从定起已心念口言。诸我能感寿异熟业。愿此转招富异熟果。时彼能招寿异熟业。则转能招富异熟果。(通俗讲就是由施定力转寿业转为业,原本造作得是寿业而非富业
                              2.有余师说。有业先感富异熟果。然有灾障。由今布施边际定力彼灾障灭富异熟起。虽俱可转而彼今时不顾寿果。祈富果故。(通俗讲就是富业有障,由定力灭其障令富业显现)
                              3.有作是说。有业先招富异熟果。然不决定。由今布施边际定力。令招富业决定与果。
通俗讲就是所造富业非决定结果,由施定力令得其业决定有果报
                              4.复有说者。有业先招富异熟果粗而非妙。由今布施边际定力。令感粗业转招妙果。谓彼先引长时粗果。今由施定祈愿力故。令彼转招今时妙果。通俗讲就是施定力令原先粗富业转为妙富业
                              5.复有欲令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残富异熟。谓阿罗汉有余生中残富异熟。由今布施边际定力引令现前。定力不思议令久断还续。(通俗讲就是由定力引取宿世残余富业,以延其富)
                              

======================

云何苾刍留多寿行。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时薄伽梵留多命行。舍多寿行。又欲分别毗奈耶义故。如毗奈耶说。大生主为首。五百苾刍尼留多命行舍多寿行。经毗奈耶虽有是说。而未分别留舍因缘。彼经及毗奈耶是此论根本。彼未说者今应说之。故作斯论。又诸造论皆为分别诸所有法自相共相。今此亦然。不应为问。
  云何苾刍留多寿行。答谓阿罗汉成就神通得心自在。若于僧众若别人所。以衣以钵。或以随一沙门命缘众具布施施已发愿即入边际第四静虑。从定起已心念口言。诸我能感富异熟业。愿此转招寿异熟果。时彼能招富异熟业。则转能招寿异熟果。问彼有何缘留多寿行。答留多寿行。略有二缘。谓为饶益他及住持佛法。为饶益他者。谓教弟子修诸观行。彼审观察齐我寿住。此诸门人逮胜法不。设我寿尽为更有余。能善开示道非道不若见无能便留寿行。为住持佛法者。谓营佛像僧房等事。彼审观察齐我寿住。此所营事得成办不。设我寿尽为更有余善巧方便能成办不。若见无能便留寿行。又彼观见当有国王大臣长者等欲毁灭佛法。便审观察齐我寿住当有方便令不毁灭不。设我寿尽为更有余善巧方便能住持不。若见无能便留寿行为留寿行。以衣钵等施僧别人。依契经说。谓世尊说。若有施主能施他物名施五事。由此还当得五事果。一寿二色三力四乐五辩。彼审观察为施僧众。当获大果为施别人。若见施僧当获大果便施与僧。若施别人当获大果便施别人。是故于僧或别人所以衣以钵。或以随一沙门命缘众具布施。施已发愿即入边际第四静虑。从定起已心念口言。诸我能感富异熟业。愿此转招寿异熟果。时彼能招富异熟业则转能招寿异熟果。
  问理无富异熟果可成寿异熟果。何故乃说富异熟业。则转能招寿异熟果。答无转果体。有转业力。谓由布施边际定力。转富异熟业招寿异熟果。虽俱可转而彼今时不顾富果。祈寿果故。有余师说。有业先感寿异熟果。然有灾障由今布施边际定力。彼灾障灭寿异熟起。虽俱可转而彼今时不顾富果。祈寿果故。有作是说。有业先招寿异熟果。然不决定由今布施边际定力。令招寿业决定与果。复有欲令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残寿异熟。谓阿罗汉有余生中残寿异熟。由今布施边际定力引令现前定力不思议令久断还续。
  问所留寿行正由谁引。为由施力为定力耶。若由施力不应入定。若由定力不应行施。有说由施。有说由定。如是说者。俱由二种。虽多行施若不入定彼终不能引寿果故。虽数入定若不行施彼终不能引寿果故。然施力能引定力令决定。由此故言俱由二种。


云何苾刍舍多寿行。答谓阿罗汉成就神通得心自在。如前布施。施已发愿即入边际第四静虑。从定起已心念口言。诸我能感寿异熟业。愿此转招富异熟果。时彼能招寿异熟业。则转能招富异熟果。问彼有何缘舍多寿行。答自利利他俱究竟故。已得尽智故名自利究竟。于利他事。若有堪能此事成已便归圆寂。若无堪能亦名究竟。有作是说。彼厌自身犹如毒器。故愿弃舍。如有颂言。
  梵行妙成立  圣道已善修
  寿尽时欢喜  犹如舍毒器

  为舍寿行以衣钵等施僧别人。依契经说。谓世尊说诸福业事略有三种。一施性福业事。二戒性福业事。三修性福业事。于施性事。若习若修。若多所作。感大富果。乃至广说。彼审观察为施僧众当获大果为施别人。若见施僧当获大果便施与僧。若施别人当获大果便施别人。故于僧众或别人所。以衣以钵。或以随一沙门命缘众具布施。施已发愿即入边际第四静虑。从定起已心念口言。诸我能感寿异熟业。愿此转招富异熟果。时彼能招寿异熟业。则转能招富异熟果。问理无寿异熟果可成富异熟果。何故乃说寿异熟业。则转能招富异熟果。答无转果体。有转业力。谓由布施边际定力。转寿异熟业招富异熟果。虽俱可转而彼今时不顾寿果。祈富果故。有余师说。有业先感富异熟果。然有灾障。由今布施边际定力彼灾障灭富异熟起。虽俱可转而彼今时不顾寿果。祈富果故。有作是说。有业先招富异熟果。然不决定。由今布施边际定力。令招富业决定与果。复有说者。有业先招富异熟果粗而非妙。由今布施边际定力。令感粗业转招妙果。谓彼先引长时粗果。今由施定祈愿力故。令彼转招今时妙果。复有欲令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残富异熟。谓阿罗汉有余生中残富异熟。由今布施边际定力引令现前。定力不思议令久断还续。
  问此富异熟正由谁引。为由施力为定力耶。若由施力不应入定。若由定力不应行施。有说由施。有说由定。如是说者俱由二种。虽多行施若不入定彼终不能引富果故。虽数入定若不行施。彼终不能引富果故。然施力能引定力令决定。由此故言俱由二种。问若诸有情寿果富果不决定者可有留舍。若俱决定如何留舍。答但作分限无留舍事。譬如良医所记分限无能过者。此亦应然。尊者妙音作如是说。彼阿罗汉由起边际。第四定力。引色界大种令身中现前。而彼大种有顺寿行有违寿行。由此因缘或留或舍。有作是说。彼阿罗汉由此自在三摩地力。转去曾有宿业所生诸根大种住时势分。引取未曾定力所起诸根大种住时势分。彼说不然。命根别有非根大种为自性故。
  经说世尊留多命行。舍多寿行其义云何。有作是说。诸佛世尊舍第三分寿。有作是说。诸佛世尊舍第五分寿。若说诸佛舍第三分寿者。彼说世尊释迦牟尼寿量应住百二十岁。舍后四十但受八十。问佛出世时此洲人寿不过百岁。何故世尊释迦牟尼寿百二十。答如佛色力种姓富贵徒众智见胜余有情。寿量亦应过众人故若说诸佛舍第五分寿者。彼说世尊释迦牟尼所感寿量应住百岁。舍后二十但受八十。问诸佛色力种姓富贵徒众智见胜余有情。何故寿量与众人等。答生在尔所寿量时故。由此经言舍寿行者。谓舍四十或二十岁留命行者。谓留三月。问何故世尊留舍尔所命行寿行不增减耶。答诸佛事业善究竟故。齐尔所时诸佛事业得善究竟故不增减。有说。法尔诸佛世尊唯舍唯留尔所寿命。有说。欲显诸佛世尊不贪寿命能早弃舍。诸余有情贪寿命故不能弃舍。勤求圆寂勿有生疑。佛亦如是。故舍寿行。显异有情化事未终复留三月。有说。欲显诸佛世尊善住圣种故舍寿行。谓如世尊于有有具深生喜足于寿亦然。有说。世尊避衰老位故舍寿行。所化有情事未究竟复留三月。如邬陀夷一时为佛按摩支体见异常相。而白佛言。今者世尊。支体舒缓诸根变异。容貌改常。今位尚然。况过八十。故避衰老舍多寿行。有说。欲显得定自在故。佛世尊留舍寿命。如世尊说。我善修行四神足故欲住一劫或一劫余。如意能住。有说。欲显诸佛世尊能伏众魔留舍寿命。谓证无上妙菩提时已伏二魔。谓天烦恼。今将证入涅槃界时又伏二魔。谓蕴及死。伏蕴魔故舍多寿行。伏死魔故留多命行。问命行寿行有何差别。有说无别。如品类足说。云何命根。谓三界寿。有说。此二亦有差别。谓名即差别。名为命行名寿行故。有说。由此故活名命行。由此故死名寿行有说。所留名命行。所舍名寿行。有说。可生法名命行。不可生法名寿行。有说。暂时住名命行。一期住名寿行。有说同分名命行。彼同分名寿行。有说。修果名命行。业果名寿行。有说。无漏业果名命行。有漏业果名寿行。有说。明果名命行。无明果名寿行。有说。新业果名命行。故业果名寿行。有说。与果业果名命行。不与果业果名寿行。有说。近业果名命行。远业果名寿行。尊者妙音作如是说。顺现受业果名命行。顺次生受。顺后次受。顺不定受业果名寿行。命行寿行是谓差别问多行言有何义。答多言显示所留所舍非一刹那。行言显示所留所舍是无常法。问何处留舍命行寿行。答在欲界非余界。在人趣非余趣。在三洲非北洲。问谁能留舍命行寿行。答是圣者非异生。是无学非有学。是不时解脱非时解脱。亦男亦女。《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894

帖子

455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56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09:15:54 | 只看该作者
极乐花 发表于 2022-8-5 02:39
分别留寿因缘:留多寿行。略有二缘。谓为饶益他及住持佛法。
略说留寿四种方式《白天或令起一帖更详 ...

师兄,“改办的事都办了”,应该是“该办的事都办了”吧?
愿诸众生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当供养听其所说受持拥护,然后我当成无上道 ——《大方等大集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祥果

GMT+8, 2023-1-1 11:59 , Processed in 0.19709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