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66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JXZ20140423CJGD000289持戒功德杂记(未整理)

[复制链接]

2253

主题

4412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4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7:0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JXZ20140423CJGD000289持戒功德杂记(未整理)

持戒者,人所乐施,不惜财物,不修世利而无所乏(贫困者,可依戒而富)
-------《大智度论》

若欲天上、人中、富贵、长寿,取之不难;持戒清净,所愿皆得。
-------《大智度论》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楞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言。有破坏戒行寿命者。有断灭善根者。出家难值发精进心坚固守护。若诸苾刍等。于佛法中求解脱者。远离一切诸恶苦恼。如佛所说宁舍身命而趣无常。不得纵心犯其戒律。若人舍命只坏一生。若复破戒令百万生沉沦恶道。若人持戒当得见佛。戒为最上庄严。戒为最上妙香。戒为欢喜胜因。戒体清净如清冷水能除热恼。戒法最大。世间咒法龙蛇之毒而不能侵。持戒得名闻。持戒获安乐。如是命终时。复得生天上。佛言。苾刍。若犯律仪。譬如盲人不见众色。亦如无足不能行道。远离涅槃不到彼岸。若持戒人成就一切法宝。譬如贤瓶圆满坚固。能盛一切珍宝。如是破损珍宝散失。若破律仪。则舍一切善法。先曾犯戒。而后心欲求涅盘。如去眼耳对镜照面。何所堪能。佛言。苾刍。女人无信不可亲近。王恩虽胜不可恃怙。水沫无实不可撮摩。富贵无常不可久住。色相如花须臾变异。寿如熟果不可久停。如急流渡船。如朽屋暂住。宁食毒药不得饮酒。宁入大火不得嗜欲。佛说是经已。时彼苾刍及诸菩萨。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大乘戒经》


人虽贫贱而能持戒,胜于富贵而破戒者。华香、木香不能远闻;持戒之香,周遍十方。持戒之人,具足安乐,名声远闻,天人敬爱,现世常得种种快乐。若欲天上、人中、富贵、长寿,取之不难;持戒清净,所愿皆得。
复次,持戒之人,见破戒人刑狱拷掠种种苦恼,自知永离此事,以为欣庆。若持戒之人,见善人得誉,名闻快乐,心自念言:“如彼得誉,我亦有分。”持戒之人,寿终之时,刀风解身,筋脉断绝,自知持戒清净,心不怖畏。如偈说:
   大恶病中,戒为良药;
大恐怖中,戒为守护;
   死暗冥中,戒为明灯;
于恶道中,戒为桥梁;
   死海水中,戒为大船。  
复次,持戒之人,常得今世人所敬养,心乐不悔,衣食无乏,死得生天,后得佛道。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譬如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一心供养满十二岁,求索富贵。天愍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答言:“我求富贵,欲令心之所愿,一切皆得!”天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言:“所须之物,从此瓶出。”其人得已,应意所欲,无所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舍,象马、车乘、七宝具足,供给宾客,事事无乏。客问之言:“汝先贫穷,今日何由得如此富?”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种种众物,故富如是。”客言:“出瓶见示,并所出物!”即为出瓶,瓶中引出种种众物。其人憍泆,立瓶上舞,瓶即破坏,一切众物亦一时灭。持戒之人,亦复如是,种种妙乐,无愿不得;若人破戒,憍泆自恣,亦如彼人破瓶失利。 
复次,持戒之人,名称之香,今世、后世,周满天上及在人中。 
复次,持戒之人,人所乐施,不惜财物,不修世利而无所乏;得生天上,十方佛前,入三乘道而得解脱。唯种种邪见持戒,后无所得。 
复次,若人虽不出家,但能修行戒法,亦得生天。若人持戒清净,禅定、智慧,欲求度脱老病死苦,此愿必得。持戒之人,虽无兵仗,众恶不加。持戒之财,无能夺者。持戒亲亲,虽死不离。持戒庄严,胜于七宝。以是之故,当护于戒,如护身命,如爱宝物。破戒之人,受苦万端,如向贫人破瓶失物。


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无所畏避。有所施行当启三尊。无往不吉。

戒德之人道护为强。诸天龙鬼神无不敬伏。
戒贵则尊所往常安不达之者自作鄣碍。善恶由心祸福由人。如影追形如响随声。天无不覆地无不载。
戒行之德福应自然。天神拥护感动十方。与天参德功勋巍巍。众圣嗟叹难可称量。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受持五戒的十种利益:
一、满足一切智。二、如佛所学而学。 三、智者不毁。四、不退誓愿。五、安住于行。
六、弃舍生死。七、慕乐涅槃。八、得无缠心。 九、得胜三昧。十、不乏信财。

-----《月灯三昧经》


善男子。一切施中。施无怖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优婆塞戒经》




《华严经》贤首菩萨答文殊菩萨发问,回答的“持戒偈”:
若信恭敬一切佛,则持净戒顺正教;
若持净戒顺正教,诸佛贤圣所赞叹;
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
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
-----《华严经》


经典依据:何为善男子、善女人?---受持五戒十善才算!
窥基大师《阿弥陀经通赞》云:
善男子、善女人是梵语优婆塞、优婆夷之译,指持五戒之男子、女人。
《杂阿含经》卷三十七〈善男子经〉云︰
云何不善男子?谓杀生者,乃至邪见者,是名不善男子。云何善男子?谓不杀生,乃至正见,是名善男子。
结论:由上可知,至少能受持五戒十善,才是善男子、男女人的正确标准。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楞严经》



《随机羯磨》云:“有善男女布施满四天下众生,四事供养,尽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类通情非情境故也。”



《大宝积经》持十善业戒者,有五事利益:
一、能制恶行;
二、能作善心;
三、能遮烦恼;
四、成就净心;
五、能增长戒。若人善修不放逸,八万四千无量戒品皆悉在十善戒中。
-----------《大宝积经》


《佛遗教经》不得算命
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


《佛说四天王经》受五戒有25位护戒神护持
《佛说四天王经》云:四天神王,每月以六斋日观察人善恶,以启帝释,若持戒人帝释即喜,敕诸善神拥护是人,随戒多少,若持一戒,令五神护之,五戒具者,令二十五神护之,是人生得安隐,死生天上。前来总说持戒功德竟。
-------《佛说四天王经》


不杀亦不盗,不淫不妄语,远酒避花香,高床过中食,圣人皆远离,如是等八戒,汝等应受持。持此受斋功德,不堕三途,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轮,得无上菩提。
------------《受十善戒经》


《大智度论》有云:人天为求世间福乐,故以十善布施为其道;声闻及缘觉等二乘为求涅槃,故以四念处,乃至八正道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为其道;菩萨为求佛果,故以三十七菩提分法及六波罗蜜为其道。其中,十善为世间道,故称有漏道;三乘法为出世间法,故总称无漏圣道。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云:“勿自持持戒,轻毁犯戒者。恃戒陵于人,是名真破戒。”
《维摩诘经·佛国品》云:“自守戒行,不讥彼阙(缺)。


《毗罗三昧经》记载:“瓶沙王问佛:何故日中而食?”
佛说:“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为鬼神食”



《菩萨善戒经》《大悲咒经》念咒“灵验”和“不灵验”的原因
1.“大慧。诸善男女。冢间树下阿兰若处寂静修行。或住慈心或持咒术。
或求解脱或趣大乘。以食肉故一切障碍不得成就。
2."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
---------《楞伽经》


菩萨为破众生种种恶故受持神咒。故有五法不得为。
一不食肉。二不饮酒。三不食五辛。四不淫。五不净之家不在中食。
菩萨具足如是五法。能大利益无量众生。诸恶鬼神诸恶毒病无不能治。
---------《菩萨善戒经》


“诵持大悲神咒者,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
惟除不善。除不至诚。”
“生少疑心者,必不得果遂也。”
“惟除一事,于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
--------《大悲心陀罗尼经》


学佛之人不得算命、星象、择日、卜问!
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和合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
------《佛遗教经》


佛言:‘为佛弟子,可得商贩营生利业,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施行以理——不违神明自然之理。葬送之事,移徙、姻娶,是为世间事也。世间意者,为佛弟子,不得卜问、请禁、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日、良时。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大智度论》有五种邪命,以求利养:
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营不如法事而为生活,谓之「邪命」,有五种:
一、诈现异相,向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
二、自说功能,说自己功德,以求利养者。
三、占相吉凶,学占圤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
四、高声现威,大言壮语而现威势,以求利养者。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于彼得利,则于此称说之;于此得利,则于彼称说之;以求利养者。
-------《大智度论》


《三藏法数》详解五种邪命
一、【诈现异相】,于世俗人前,诈现奇特之相,令其心生敬仰,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二、【自说功能】,以辩口利词,抑人扬己,自逞功能,令所见者,心生信敬,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三、【占相吉凶】,攻学异术,圤命相形,讲谈吉凶,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四、【高声现威】,大语高声,诈现威仪,令人畏敬,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于彼得利,于此称说;于此得利,于彼称说,令人动心,而求利养。
------《三藏法数》


学佛之人不得算命、星象、择日、卜问!


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和合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


------《佛遗教经》


佛言:‘为佛弟子,可得商贩营生利业,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施行以理——不违神明自然之理。葬送之事,移徙、姻娶,是为世间事也。世间意者,为佛弟子,不得卜问、请禁、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日、良时。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大智度论》有五种邪命,以求利养:


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营不如法事而为生活,谓之「邪命」,有五种:


一、诈现异相,向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


二、自说功能,说自己功德,以求利养者。


三、占相吉凶,学占圤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


四、高声现威,大言壮语而现威势,以求利养者。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于彼得利,则于此称说之;于此得利,则于彼称说之;以求利养者。


-------《大智度论》


《三藏法数》详解五种邪命


一、【诈现异相】,于世俗人前,诈现奇特之相,令其心生敬仰,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二、【自说功能】,以辩口利词,抑人扬己,自逞功能,令所见者,心生信敬,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三、【占相吉凶】,攻学异术,圤命相形,讲谈吉凶,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四、【高声现威】,大语高声,诈现威仪,令人畏敬,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于彼得利,于此称说;于此得利,于彼称说,令人动心,而求利养。

------《三藏法数》


《佛说像法决疑经》买卖佛像,双方皆获罪!
善男子。未来世中道俗之中。有诸恶人造立我形像或菩萨形像。贩卖取财以用自活。一切道俗不知罪福。买取供养。二俱得罪。五百世中常被他卖。善男子。未来世中一切众生造立形像。皆不具足成就众相。或作半身。或手足不成。耳鼻眼口悉不成就。粗有影向而已。或造塔庙不安形像。若有破塔坏像更不修治。如此人辈获罪无量。
-------《佛说像法决疑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0

帖子

25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3
沙发
发表于 2020-9-20 19:13:47 | 只看该作者
人虽贫贱而能持戒,胜于富贵而破戒者。华香、木香不能远闻;持戒之香,周遍十方。持戒之人,具足安乐,名声远闻,天人敬爱,现世常得种种快乐。若欲天上、人中、富贵、长寿,取之不难;持戒清净,所愿皆得。
复次,持戒之人,见破戒人刑狱拷掠种种苦恼,自知永离此事,以为欣庆。若持戒之人,见善人得誉,名闻快乐,心自念言:“如彼得誉,我亦有分。”持戒之人,寿终之时,刀风解身,筋脉断绝,自知持戒清净,心不怖畏。如偈说:
   大恶病中,戒为良药;
大恐怖中,戒为守护;
   死暗冥中,戒为明灯;
于恶道中,戒为桥梁;
   死海水中,戒为大船。  
————————————————————————
人虽贫贱而能持戒,胜于富贵而破戒者。华香、木香不能远闻;持戒之香,周遍十方。持戒之人,具足安乐,名声远闻,天人敬爱,现世常得种种快乐。若欲天上、人中、富贵、长寿,取之不难;持戒清净,所愿皆得。
复次,持戒之人,见破戒人刑狱拷掠种种苦恼,自知永离此事,以为欣庆。若持戒之人,见善人得誉,名闻快乐,心自念言:“如彼得誉,我亦有分。”持戒之人,寿终之时,刀风解身,筋脉断绝,自知持戒清净,心不怖畏。如偈说:
大恶病中,戒为良药;
大恐怖中,戒为守护;
死暗冥中,戒为明灯;
于恶道中,戒为桥梁;
死海水中,戒为大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0

帖子

25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3
板凳
发表于 2020-9-20 19:26: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觉乐 于 2020-9-20 19:58 编辑

●若人持八戒,随律顺毗尼,如诸佛正法,受持不毁犯,当知身与意,俱时得解脱。此名涅槃路,诸佛之所行。
●持是不杀生天上,常值诸佛菩萨众,所以受持不杀戒。为施一切无畏故,
命终生于忉利天,象马玉女相娱乐,梵天摩尼琉璃殿,色如白银黄金花,
常坐七宝妙座上,金机宝器七宝花,无量天女作妓乐,捧足举宫游虚空,
头戴宝冠坐正殿。舍除贪淫入正受,值遇诸佛说四谛,悟解疾得须陀洹,
或有踊跃发大心,未来当成菩提道,亦生兜率焰摩陀,首陀会天阿祇多,
梵辅富楼光遍净,上至阿迦腻吒天。往反游戏诸天园,与大慈悲菩萨俱,
坐卧进止同甘膳,昼夜六时常听法,弥勒天王常为说,不退转行大法轮。
未来必当见弥勒,降魔成佛转法轮,于彼佛法得出家。复见贤劫千如来,
毗楼至佛为授记,阿耨多罗三菩提,是名不杀最胜果,亦名慈悲梵行本。
一切诸佛之所说,一切诸佛之所行。
一切爱眼目,爱子亦复尔,爱寿命无极,是故不杀生,名为梵行最。
不杀无杀想,亦不啖于肉,见杀者如贼,必知堕地狱。
啖肉者多病,断命自庄严。当行大慈心,奉持不杀戒,必成菩提道。
●佛及菩萨得五功德,身形清净常生莲花,身净无垢心亦淡泊,是故诸佛说不淫戒最胜清净,无上功德,具足五利,赞叹称美,为解脱因,不可穷尽。淫为极重无索系缚,譬如老象,溺五欲泥,普为一切诸罪根本。
●淫浊恶万行,没溺诸禅定,障蔽解脱道。

善男子女等,欲求解脱道,远离三界狱,火坑五欲河,汤火寒冰山,解脱生死畏,持心如诸佛,当持不淫戒。
欲求长寿天,寿命无量劫,梵天转轮王,富有七财宝,持心如诸佛,当持不淫戒。
欲得见诸佛,闻法证道果,具足六神通,游诸十方国,持心如诸佛,当持不淫戒。
●若能不妄语,说不妄语戒,持口如佛口,常说诚实语。是人生天上,口香熏诸天,若生于世间,谓诸香庄严,
犹如香山水,流入涅槃河。若能不两舌,心亦无二种,舌如诸佛舌,莲花叶覆面,五种杂色光,从于舌相出,
常说大人法,至诚不两舌。若能不恶口,是名大丈夫,人中端正者,一切皆乐见。如栴檀杂香,若能不绮语,
口常出妙香,犹如优钵罗。生处得值佛,口业如实净。若不赞邪见,不说邪见业,生处常出家,正命常具足,
如佛住涅槃,皆从实语得。
——《受十善戒经》

持戒恒端严。破戒常丑陋。——《天请问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0

帖子

25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3
地板
发表于 2020-9-20 19:40: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觉乐 于 2020-9-20 19:50 编辑

●善男子!若受戒已,当知是人为诸天人恭敬守护,得大名称,虽遭恶对,心无愁恼,众生亲附,乐来依止。阿那邠坻长者之子,虽为八千金钱受戒,亦得无量功德果报。
善男子!为财受戒,尚得利益,况有至心为于解脱而当不得?
●若有说言:离五戒已度生死者,无有是处。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大海,应当至心受持五戒。
●善男子!若在家、若出家、若三归、若八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若一日一夜、若一时一念、若尽形寿至心受持,当知是人得大福德。
——《优婆塞戒经》

●人持戒乃孝顺,报父母恩耳。何以故?不杀万物,得长生;不盗物,皆富;不淫、不乱、不欺,皆信;不饮酒,皆净。父母有时堕是中便安隐。
●不持戒、不行道,居佛寺中不如自投釜中,釜中烧一身耳。不持戒、不行道,在佛寺中,烧无数身。
——《佛说骂意经》


尔时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
一者,求财,所愿不遂。
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
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
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
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
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
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
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
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
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长阿含经》卷第二


善男子!菩萨作是思惟:‘所有世间、出世间一切胜妙果报,彼诸果报皆因持戒而得。何以故?依因净戒根本力故。’
善男子!譬如一切草木、丛林依地为根本,如是一切世间、出世间妙果依戒为根本,菩萨摩诃萨住于持戒,能与一切天人作大福田,复能满足施者功德。——《法集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1140

帖子

611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112
5#
发表于 2020-9-20 23:29:13 | 只看该作者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乃至复能一弹指顷受持十善,由是因缘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所说惟受三归所生福德,比此兼修一弹指顷十善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乃至复能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所说,一弹指顷十善福德,比一日一夜八戒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乃至复能尽其形寿受持五戒,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所说,一日一夜八戒福德,比尽形受五戒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乃至复能尽其形寿受持勤策、勤策尼戒,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福德比此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复有能尽形受持尼正学戒,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福德比此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复有能尽形受持苾刍尼戒,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福德比此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复有能尽形受持大苾刍戒,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福德比此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尽未来际受持菩萨三聚净戒,无缺无犯,所获福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不可比喻,最胜最尊,最上最妙。」

──《最无比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167

帖子

131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19
6#
发表于 2020-10-21 05:14:52 | 只看该作者
菩萨持戒不求世间果报。但为满足一切善法得无上道。是名菩萨持戒不为求有造业。云何名菩萨净于三业。云何净身业。离杀盗淫。以是义故名为净身业。云何净于口业。离恶口妄言两舌绮语。是故名为净于口业。云何净于意业除贪嗔痴邪见。是名净于意业。是名为菩萨净于三业。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萨成就净戒。
摘自:佛说宝雨经卷第十--佛说宝云经卷第一


彼善知识,教其彼人修持梵行不期来报,说于求报是其过恶,但为显说修净梵行无所依著,得福无量。教行布施不期来报,说于求报是其过恶,但为显说行于布施无所依著,得福无量。教行持戒不期来报,说于求报是其过恶,但为显说受持禁戒无所依著,功德无量。彼善知识,或为彼说善巧方便,是人以此善方便故,能行六波罗蜜,行六波罗蜜已,六波罗蜜渐得满足,速证一切智终不退转。
摘自:大宝积经卷第七十二--菩萨见实会遮罗迦波利婆罗阇迦外道品第二十四

波旬答言:“善男子,一切众生成就几法,能发无上菩提心耶?”
“波旬,众生成就十六种法,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六?所谓常修上心莹磨诸根,勤修诸善庄严功德,至心持戒不生悔厌,修集大悲怜愍众生,信佛世尊有大慈悲,为诸众生受行诸苦,能坏众生所有苦恼,调伏诸根具足正念,心无所畏不求诸有,乐求佛智不乐二乘,受乐无慢受苦无悔,恭敬智慧破坏憍慢,知恩报恩具足身力,护持正法不断三宝,是名十六。善男子,若有众生具如是法,当知是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摘自:大方等大集经卷第十八--不可说菩萨品第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祥果

GMT+8, 2023-1-1 10:36 , Processed in 0.14730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