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斋堂为什么要开始念供才行堂(盛饭)?
在寺院吃过斋饭的人都知道,寺院过堂规矩是大众入座后先念供养,同时开始行堂(专人负责巡回盛饭菜),念供过程中一般就行完第一轮了,每人碗里都有了饭菜;念完供开始吃饭,吃的过程中继续行堂,每个人再决定添或不添。所有寺院日日如此,大家自然跟着做,也就不问为什么了。 在《佛说辩意长者子经》中看到这个规矩是怎么来的,才知道为什么要先念供再行堂,而不是把饭菜盛好放在面前再念供养。 辩意长者设斋供养佛僧,佛和弟子们入座后开始“下饭”(盛饭),这时一个小乞丐跑了进来。因为佛还没有“呪愿”,大家不能给他。小乞丐转了一圈没要到饭,心想:“这些沙门放逸愚惑,哪里有什么道?我来乞食,他们碗里明明有饭但不给我,一点慈悲心都没有!这家长者供养他们,真是迷了心窍,我要是当了国王,就用铁车轮压断他们的头!” 佛呪愿完,又一个小乞丐跑了进来,僧人们都给他饭,他非常高兴,心想:“这些沙门好慈悲,看我贫寒可怜,给我这么多饭,可以管几天了。这家长者供养这些大士,得福无量。要是我当了国王,我就连着供养佛及弟子七天,以报今日之恩。”用斋后,佛为长者说法,还精舍。佛对阿难说:“以后先呪愿再‘下饭’。”这个规矩从此延续至今。 后来两个小乞丐流浪到一个国家,卧于道边深草之中。刚好该国国王去世而没有子嗣,国中相师说,谶书预言“当有贱人应为王者。”于是带着很多人在国内寻找。相师看到道边深草上有云盖,就说:“草中有神人”。大家在草中找到了发善念的小乞丐,要拜他为王,导从前后,回车入国。那个发恶念的小乞丐在深草中熟睡没醒,被车轮压断了头。小乞丐当国王后,阴阳和调,四气隆赫,人民安乐,称王之德。 国王想,我本是个乞丐,怎么能当上国王呢?一定是因为当初发愿,“如果当上国王要供养七日”,佛之恩德令我得为王。于是请佛供养,并为说法。 乞丐跑进斋堂的情况很少,但下面这种情况很容易出现:比如,如果先盛好饭,一个初来寺院不懂规矩的人很可能不等供佛就先吃了。他这一吃,别的饭就都成了残食(他吃剩的饭),用残食供佛及僧,非常损他自己的福报。如果有人去制止他,他很可能不理解,甚至因此生起嗔心。开始念供再行堂,不知者就没有做错的机会了,是一种对他们的保护。 附供养文: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早斋念)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午斋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附原经文:明日世尊与诸大众,往到其家就坐俨然。时辩意长者子父母眷属,前礼佛足,各自供侍。辩意起行澡水,敬意奉食。下食未讫,有一乞儿前历座乞,佛未呪愿,无敢与者,遍无所得,瞋恚而出,便生恶念:「此诸沙门放逸愚惑,有何道哉?贫者从乞,无心见与。长者迷惑,用为饭此无慈愍意。吾为王者,以铁辋车轹断其头!」言已便去。 佛达嚫讫,有一乞儿来入乞丐,座中众人各各与之,大得饭食,欢喜而去,即生念言:「此诸沙门皆有慈心,怜吾贫寒,施食充饱,得济数日。善哉!长者乃能供事此等大士,其福无量。吾为王者,当供养佛及众弟子,乃至七日之中,当报今日饥渴之恩。」言已便去。佛食已讫说法,即还精舍之中。佛告阿难:「从今以后嚫讫下食以此为常。」 时二乞儿展转乞丐到他国中,卧于道边深草之中。时彼国王忽然崩亡,无有系嗣。时国相师明知相法,谶书记曰:「当有贱人应为王者。」诸臣百官千乘万骑,案行国界,谁应为王。顾见道边深草之中,上有云盖。相师指曰:「中有神人!」即见乞儿,相应为王。诸臣拜谒,各称曰臣。 乞儿惊愕,自云下贱非是王种。皆言应相,非是强力。沐浴香汤,着王者之服,光相俨然,称善无量,导从前后,回车入国。时恶念者在于深草中卧寐不觉,车轹断其头。王到国中,阴阳和调,四气隆赫,人民安乐,称王之德。 尔时国王自念:「昔者贫穷之人,以何因缘得为国王?昔行乞时,得蒙佛恩,大得饭食,便生善念:『得为王者,供养七日。』佛之恩德今已果之。」即召群臣,遥向舍卫国烧香作礼。即遣使者,往请佛言:「蒙世尊遗恩,得为人王。愿屈尊神,来化此国愚冥之人,得见教训。」于是佛告诸弟子:「当受彼请。」佛与弟子无央数众往到彼国。时王出迎,与诸群臣稽首佛足,烧香散华,伎乐供养。佛入宫中即以就座,王起行水,供设饭食,须臾以讫。 ——《佛说辩意长者子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