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6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合捐造塔造像的发心

[复制链接]

17

主题

382

帖子

173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3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5-27 18:25: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ose003 于 2022-7-10 19:55 编辑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21

帖子

118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86
沙发
发表于 2022-5-27 19:19: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师兄好,请教如何发心呢?有具体发心文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21

帖子

118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86
板凳
发表于 2022-5-27 19:23: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我也是遇到造塔发心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发心让佛塔利益一方有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382

帖子

173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37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5-27 20:18: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菩菩果 发表于 2022-5-27 19:19
师兄好,请教如何发心呢?有具体发心文吗?

你好师兄,我认为造塔时候首先清除内心的杂念,然后升起为利益众生而造塔的发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21

帖子

118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86
5#
发表于 2022-5-27 20:35:1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好的师兄,我找到一些发心文模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21

帖子

118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86
6#
发表于 2022-5-27 20:36: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拿摩常住十方佛(三称)

1、为愿法界所有众生发起无上菩提心故,我今造作诸佛塔,启禀十方诸佛慈悲证知!

2、造塔、口言:

为利一切众生故,我今造作诸佛塔

3、诵经偈之类

4、启禀十方三世佛,我今已造诸佛塔

5、补阙圆满真言(七遍)

6、回向

如上步骤可以弥补发心不足吧![抱拳]


另一位造石塔师兄的发心文模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382

帖子

173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37
7#
 楼主| 发表于 2022-5-27 21:05: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师兄,仪轨很完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主题

1391

帖子

668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686
8#
发表于 2022-5-28 01:45: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极乐花 于 2022-5-28 02:15 编辑

 


缘是国王等,于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报。
=================

  佛告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喑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喻。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何以故?缘是国王等,于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地藏菩萨本愿经》  
▼▼▼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见诸老病,及生产妇女,若一念间具大慈心,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使令安乐,如是福利最不思议,一百劫中常为净居天主,二百劫中常为六欲天主,毕竟成佛,永不堕恶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闻苦声。《地藏菩萨本愿经》  
  


施物虽同,福德多少随心优劣。
===================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布施时,应作是分别:如是布施,得大果报;如是布施,生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如是布施,生四天王天处、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因是布施,得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边空处、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因是布施,能生八圣道分;因是布施,能得须陀洹道乃至佛道,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菩萨摩诃萨知诸法实相无取无舍,无所破坏,行不可得般若波罗蜜,以大悲心还修福行;福行初门,先行布施。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明利,能分别施福;
施物虽同,福德多少随心优劣。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狗,而问舍利弗:“汝以饭施我,我以饭施狗,谁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义,佛施狗得福多。”舍利弗者,于一切人中智慧最上,而佛福田最为第一,不如佛施狗恶田得福极多。以是故,知大福从心生,不在田也。如舍利弗千万亿倍,不及佛心。
  问曰:如汝说福田妙故得福多,而舍利弗施佛不得大福?
  答曰:
良田虽复得福多,而不如心。所以者何?心为内主,田是外事故。或时布施之福在于福田;如亿耳阿罗汉,昔以一华施于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乐,余福德力得阿罗汉。又如阿输迦王小儿时,以土施佛,王阎浮提,起八万塔,最后得道。施物至贱,小儿心净,但以福田妙故,得大果报,当知大福从良田生。若大中之上,三事都具,心、物、福田,三事皆妙;如般若波罗蜜初品中说,佛以好华散十方佛。
  复次,
又如以般若波罗蜜心布施,无所著故,得大果报。
  复次,为涅槃故施,亦得大报;以大悲心为度一切众生故布施,亦得大报。
  复次,大果报者,如是中说,生刹利家,乃至得佛者是。
  问曰:云何布施得生刹利家乃至得佛?
  答曰:若有人布施及持戒故,得人天中富贵。如有人至心布施、持戒故,生刹利家;刹利者,王及大臣。若著于智慧经书而不恼众生,布施、持戒故,生婆罗门家。若布施、持戒减少,而乐著世乐,生居士大家;居士者,小人而巨富。若布施、持戒,清净小胜,厌患家业,好乐听法,供养善人,生四天王处。所以者何?在彼有所须欲,心生皆得;常见此间贤圣善人,心生供养,以近修福处故。若布施、持戒清净,供养父母及其所尊,心欲求胜,生三十三天。若布施、持戒清净,而好学问,心意柔和,生夜摩天。若布施、持戒清净,令二事转胜,好乐多闻,分别好丑,爱乐涅槃,心著功德,生兜率天。若布施、深心持戒、多闻、好乐学问,自力生活,生化乐天。若布施时,清净持戒转深,好乐多闻,自贵情多,不能自苦,从他求乐,生他化自在天;他所思惟,勤心方便,化作女色五欲,夺而自在,譬如庶民,苦身自业,强力夺之。
  复次,布施时,以愿因缘故生天上。如经说:有人少行布施、持戒,不知禅定,是人闻有四天王天,心常志愿。佛言:“是人命终生四天上,必有是处。”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如是。
  复次,有人布施、持戒,修布施时,其心得乐,若施多乐亦多;如是思惟,舍五欲,除五盖,入初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亦如是。四禅、四无色定义,如上说。
  复次,有人布施佛及佛弟子,从其闻说道法;是人因此布施故,心得柔软,智慧明利,即生八圣道分,断三结,得须陀洹果,乃至佛道亦如是。因是布施闻其说法,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复次,未离欲布施,生人中富贵,及六欲天中;若离欲心布施,生梵世天上乃至广果天;若离色心布施,生无色天中;离三界布施为涅槃故,得声闻道;布施时恶厌愦闹,好乐闲静,喜深智慧,得辟支佛;布施时起大悲心,欲度一切,第一甚深毕竟清净智慧,得成佛道。《大智度论》







有所求,带有功利性动机而施,乃为不净布施,如以种子种之碱地烂坏不成。
=========================

毗耶娑问经(节录)

尔时,世尊语毗耶娑大仙人言:“汝听施报,复有施分。何义布施?既布施已自食自净,施已报转故名布施。以何义故名为施主?如是问者,大仙当听!若人有物彼信心生,信心生已以财付人遣向他国,彼人将物向他国施;彼人布施,财主得福,非施者福。彼所遣者,虽持物施而非舍主。若人自物自手施者,则是舍主亦是施主。

大仙当知,有三十三不净布施。何等名为三十三耶?

一者、有人邪心倒见,无净信心而舍财物,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二者、有人为报恩故而舍财物,则非布施;
三者、有人无悲愍心而舍财物,亦非布施;
四者、有人因欲心故而舍财物,亦非布施;
五者、有人舍物与火,亦非布施;
六者、有人舍物与水,亦非布施;
七者、有人生如是心,舍物与王望王识念,如是舍物非净布施;
八者、有人以畏贼故舍物与之,如是施者亦非净施。

又复更有五种舍物,皆非净施。何等为五?
一者、施毒,非净布施;
二者、施刀,非净布施;
三者、教人取肉而施,非净布施;
四者、有人所摄众生平等施与,和集养育望得其力,非净布施;
五者、有人为名闻故而舍财物,非净布施。

十四、有人为歌戏故与伎儿物,非净布施;
十五、有人年终月尽破散财物,非净布施;
十六、有人屋舍因缘而舍财物,则非布施;
十七、有人善友因缘,以他财物受与余人,非净布施;
十八、有人或有田地,或在舍宅,或有谷聚,或有麦聚,鹿鸟所食、鼠等所食,无清净心非净布施;
十九、有人为学作故与工匠物,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二十、有人身有病患,恐命尽故舍物与医,非净布施;
二十一者、若人打他若骂他已心悔生愧,舍物与之非净布施;
二十二者、若人施已,心则生疑为有报不,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二十三者、若人施已心中悔热,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二十四者、若人舍物与他人已,如是思量,若其有人取我物者,皆悉属我为我所秉,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二十五者、若人施已如是思量:‘如是施福,唯钟我身不属他人。’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二十六者、若人年老舍物而施,又非中年后时病困,死时欲至,脉节欲断,苦恼所逼欲入死道,无清净心,无信净心,阎魔罗使见之生笑,兄弟诸亲啼哭悲泣,至如是时舍物而与,非净布施;
二十七者、若人为名舍物布施,如是我名他国遍闻,某国某城大施之主,彼如是施非净布施;
二十八者、若与余人迭相憎嫉,见彼舍物多行布施,见已心慢不能堪忍,以嫉彼故舍物布施,非净布施;
二十九者、食他女故,为种姓故,舍珠舍金、若银金刚、若毗琉璃、缯绢衣裳及兜罗绵、造作敷具,如是舍物非净布施;
三十者、有人如是思惟:‘舍物与人,我无儿息,大富饶财应当舍物而行布施。’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三十一者、若复有人心生简择,如是念言:‘若与此人则有福德,若与彼人则无福德。’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三十二者、若人布施,舍离贫穷衣裳破坏垢腻之者,与多丰乐大富之人,非净布施;
三十三者、若复有人望好花果,舍物而与,非净布施。

大仙当知,此三十三垢染布施,而舍财物彼施报者,如以种子种之碱地烂坏不成。大仙当知,如是之人非不布施不得果报。复次,大仙,譬如有人随何所取,得种子已种之荒田,彼种子界,地界相依须得天雨。种子变坏,虽有芽生不得花果;此布施分不得花果,亦复如是。”









所施欢喜与。净洁心与。恭敬与。不望报与。可令布施果报增广
=====================
《菩萨本行经》
何谓施小而获大福。
所施虽小欢喜与。净洁心与。
恭敬与。不望报与。
所施之人复得快士。
佛及辟支佛沙门四道应正见者。
所施虽小获报弘大。
犹如良田所种虽小收实甚多。
▼▼▼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菩萨复有四事法,得大富有。
何等为四?
一者、布施以时,二者、与已倍悦,
三者、与后不复悔,
四者、既与不求其报。
是为四事,






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
======================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地藏菩萨本愿经》  







佛言:敬田者与悲田者中,悲田最胜。因悲田能生慈悲心故。
===================
《佛说像法决疑经》:
善男子,我於一时告诸大众,若人於阿僧祇身,供养十方诸佛,并诸菩萨及声闻众,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饮食,其福胜彼百千万倍无量无边。善男子,我於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









佛田得福广,因田胜故。悲田得福广,因心胜故,故因此言:是为四事布施持善意与之。其得福与佛等无有异。
==================

佛欲度世去。诸比丘白佛言。诸在世间人。皆当从佛得福。今佛度世去。诸世间人民。当复从谁得福。
佛言比丘。我虽度世去。经法当在。复有四因缘。可从得福。
一者畜生无所食。饲之令得命。
二者见人得疾病无瞻视者。当给与供养令得安隐。
三者贫穷孤独当护视。
四者人独一身行禅念道无所衣食当给视之。
是为四事布施持善意与之。其得福与佛等无有异。-------《佛说处处经》








但求名闻。倾家财物以用布施。及见贫穷孤独。呵骂驱出不济一毫。如此众生名为颠倒作善。
=============================
▼▼▼
《佛说像法决疑经》:复有众生见他聚集作诸福业。但求名闻。倾家财物以用布施。见贫穷孤独。呵骂驱出不济一毫。如此众生名为颠倒作善。痴狂修福名为不正作福。如此人等甚可怜愍。用财甚多。获福甚少。
▼▼▼
《菩萨善戒经》:设有贫富俱来乞者。应自思惟。若多有物当等施之。如其少者先救贫苦。
▼▼▼
《优婆塞戒经》:于三宝所不生疑心乐为供养。若少财时先给贫穷后施福田。
▼▼▼
《十住毘婆沙论》卷8〈17 入寺品〉:「是菩萨若为护持正法。 若为瞻视病人。 应时供施心无有悔。 是名清净施。 若不求果报。 不分别是应受是不应受。 但以怜愍利益心与。 是名清净施。 如说。
若人悲心施 是名清净施 不言是福田 不言非福田 若人行布施 无所为故与
若人为果报 是名为出息 是故说施已 心无有悔恨 乃至微小福 皆向无上道
以是布施因缘所得福德。 皆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求今世后世利乐及小乘果。 但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其至心故行施也。受报时心欲得好五欲功德。以其不至心故行施也。受报时心不欲得好五欲功德。
================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九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一五五)中阿含梵志品须达哆经第四(第三分别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须达哆居士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
世尊问曰。居士家颇行施耶。
须达哆居士答曰。唯然。世尊。家行布施。但为至麤。不能好也。糠饭麻羹。姜菜一片。
世尊告曰。居士。若施麤食及施妙食。俱得报耳。居士。若行麤施。不信施.不故施.不自手施.不自往施.不思惟施.不由信施.不观业果报施者。当观如是受报。心不欲得好家。不欲得好乘。不欲得好衣被。不欲得好饮食。不欲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不至心故行施也。居士。当知受报如是。
居士。若行麤施。信施.故施.自手施.自往施.思惟施.由信施.观业果报施者。当观如是受报。心欲得好家。欲得好乘。欲得好衣被。欲得好饮食。欲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其至心故行施也。居士。当知受报如是
居士。若行妙施。不信施.不故施.不自手施.不自往施.不思惟施.不由信施.不观业果报施者。当观如是受报。心不欲得好家。不欲得好乘。不欲得好衣被。不欲得好饮食。不欲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不至心故行施也。居士。当知受报如是。
居士。若行妙施。信施.故施.自手施.自往施.思惟施.由信施.观业果报施者。当观如是受报。心欲得好家。欲得好乘。欲得好衣被。欲得好饮食。欲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其至心故行施也。居士。当知受报如是。








施时不能至心。以是之故。虽复富有。意常下劣。所衣垢腻。所食弊恶。所乘瘦弱。于己财物。勤加守护。营理疲苦。犹如奴仆。
============================
若着悭贪。人天所贱。是以智者应当布施。所以者何。我昔曾闻。有大长者。名曰卢至。其家巨富财产无量。仓库盈溢如毗沙门。由其往昔于胜福田修布施因。故获其报。然其施时不能至心。以是之故。虽复富有。意常下劣。所著衣裳。垢腻不净。所可食者。杂谷稗莠黎藿草菜。以充其饥酢浆空水。用疗其渴。乘朽故车。编草草叶。用以为盖。于己财物。皆生悭吝。劳神役思。勤加守护。营理疲苦。犹如奴仆。为一切人之所嗤笑。尔时罗睺罗。即说偈言。
所施因不同受果各有异
信施志诚浓获报恣心意
若不怀殷重徒施无净报
卢至虽巨富轻贱致嗤笑《卢至长者因缘经》







福德从心,于所爱重,持用供养,得福增多。
===================

福德从心,于所爱重,持用供养,得福增多。如阿育王小儿时,以所重土,持用奉佛;得阎浮提王,一日之中起八万塔。若大人虽以多土投钵而无所得,非所重故。有人偏贵重华,以其所贵,持供养佛,得福增多,乃至宝物亦如是。

-----《大智度论》卷三十






难得之物尽用布施。其福最多。
===================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一
优劣部第二

又智度论云。如大月氏弗迦罗城中。有一画师。名曰千那。到东方多刹施罗国客。画十二年得三十两金。持还本国。于弗迦罗城中闻打鼓作大会声。往见众僧。信心清净即问维那。此众中用几许物得作一日食。维那答曰。用三十两金足得一日食。即以所有三十两金付维那。为我作一日食。我明日当来空手而归。其妇问曰。十二年作得何物。答曰。我得三十两金。即问。金在何所。答言。已作福田中种子。妇言。何等福田。答言。施与众僧。妇便缚其夫送官治罪。断事大官问。以何事故。妇言。我夫狂痴。十二年作得金三十两。不怜愍妇儿尽以与他。依如官制取缚将来。大官问其夫。汝何以不供给妇儿乃以与他。答言。我先世不行功德。今世贫穷受诸辛苦。今世遭遇福田。若不种福后世复贫。贫贫相续无得脱时。我今欲顿舍贫穷。以是故尽以金施众僧。大官是优婆塞信佛清净。闻是语已赞言。是为甚难。勤苦得此少物。尽以施僧。汝是善人。即脱身璎珞。及所乘马并一聚落以施贫人。而语之言。汝始施众僧众僧未食。是为谷子未种芽已得生。大果方在后耳。

以是故言。难得之物尽用布施。其福最多。





以爱物施。后得胜妙资生境界。
=====================
大王当知。能施布施得大富。
施好色食。后得妙色。观者无厌。
施好香食。后得名称世间普闻。
施美味食。后得资生过诸世间种种胜妙。
施乐触食。后得手脚细滑柔软。
施能至心。后得一切世人亲爱恭敬供养。
自手布施。得多僮仆围绕给侍。
依时节施。随心所须应时即得。
以爱物施。后得胜妙资生境界。
不损害施。后得资生坚固不坏不疲劳。

施安坐受报眷属常爱。
与饮食者。后得大力自在无碍。
与衣裳者。得好妙色世间敬爱。
施灯明者。得明净眼无诸病坏。
施伎乐者。得耳不聋常闻妙声。
施诸乘者。常得安乐辇舆随身。
施汤药者。得无疾病形色肥鲜。
施屋舍者。离诸恐怖得安隐乐。
布施法者。后得不死甘露法药。
离杀生者。后得长寿命不中夭。
离劫盗者。后得大富资生无尽。
离邪淫者。后得好妻他不能夺。
离妄语者。后得实报不被他谤。
离两舌者。后得和合眷属无诤。
离恶口者。后得常闻胜妙音声。
离绮语者。有所言说他人受用。
离贪心者。得不增上厚重贪心。
离嗔心者。得不增上厚重嗔心。
离邪见者。得不增上厚重痴心。
离憍慢者。生豪贵家得人尊敬。
离嗔心者。得身端正见者爱乐。
离嫉心者。得大威力所愿皆成。
离悭心者。生处富足资生无乏。
离非处淫者。得胜诸根具丈夫相。
大王当知。施饮食者。即是与命与色与力与乐与辩。
大王当知。施主爱众生。智者赞叹。名闻十方。入诸大众心不怯弱。若命终已。生上天中受妙境界。于最后身得无上道。《大萨遮尼干子受记经》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135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30之33
   尔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能满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
   佛言:“憍尸迦,
  若菩萨摩诃萨 修布施时,不得施者、受者、施果、施及施物,以无所得为方便故,能满布施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 修净戒时,不得持者、所护戒果及所持戒,以无所得为方便故,能满净戒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 修安忍时,不得能忍、所护忍果及忍自性,以无所得为方便故,能满安忍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 修精进时,不得勤者、所为勤果、精进自性,以无所得为方便故,能满精进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 修静虑时,不得定者、定境、定果、静虑自性,以无所得为方便故,能满静虑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 修般若时,不得慧者、慧境、慧果、般若自性,以无所得为方便故,能满般若波罗蜜多。


















法布施功德圆满需要不求果报,不著利养及与名闻
===================
尔时,世尊复告弥勒菩萨言:善男子,法施有二十功德不求果报,不著利养及与名闻而为说法。何等二十?
(1)得正忆念,(2)得胜妙趣,
(3)得好正意, (4)得强志力,
(5)得多智慧, (6)觉悟出世般若波罗蜜,
(7)当得少欲, (8)当灭嗔恚,
(9)当灭愚痴, (10)一切诸魔不得其便,
(11)诸佛护念,(12)非人守护,
(13)诸天与力,(14)一切冤家不得其便,
(15)凡所亲友无人能坏,(16)凡所出言人必信受,
(17)得无所畏,(18)凡有行处恒常欢喜,
(19)智者赞叹,(20)所行法施恒为他念。

弥勒,是为法施不求果报得二十功德,弃舍利养及与名闻、衣服、饮食,无所希望,饶益为首常行法施。

“复次,弥勒,菩萨复有二十种功德不求果报,菩萨为他行法施时,不著利养名闻,饶益为首数行法施。何者二十?
(1)彼未生辩才则能令生,(2)生已不失,
(3)得陀罗尼,(4)当得察勤,
(5)不用多力广益群生,(6)少用功力多所利益,
(7)于众生边恭敬尊重常应供养,(8)当得身密,
(9)当得口密,(10)当得意密,(11)超越恶道及诸恐怖,
(12)于命终时心得欢欣,(13)如法正说能伏他论,
(14)具大威德胜人敬仰,况余凡庶!(15)诸根成就无能及者,
(16)深心具足得舍摩他、毗婆舍那,(17)能行难行精进不减,
(18)守护正法,(19)速能超度不退转地,(20)一切行中得随顺住。
弥勒,是名复有二十种功德,菩萨法施不求果报,不著利养及与名闻衣服饮食,饶益为先数行法施。
  ------------《发觉净心经》





因一切众生心不同故。从三方便,得解脱分,无有有定数
==============
"善男子,谓身口意。是身口意,从方便得。方便有二:一者耳闻,二者思惟。复有三种:一者惠施,二者持戒,三者多闻。"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从三方便,得解脱分,是三方便,有定数不?"
  "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人虽于无量世中,以无量财,施无量人,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于一时中,以一把麦,施一乞儿,能得如是解脱分法;有人乃于无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获得解脱分法。有人于无量世、无量佛,所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唯读一四句偈,而能获得解脱分法何以故?一切众生心不同故。"
  "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观察生死过咎、涅盘安乐,如是之人虽复惠施、持戒、多闻,终不能得解脱分法;若能厌患生死过咎,深见涅盘功德安乐,如是之人,虽复少施、少戒、少闻,即能获得解脱分法。"
-----《优婆塞戒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49

帖子

109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94
9#
发表于 2022-5-28 09:25:2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师兄法布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祥果

GMT+8, 2023-1-1 11:47 , Processed in 0.17513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