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极乐花 于 2020-9-11 22:47 编辑
▼▼▼ 《大智度论》: 施物虽同福德多少随心优劣。
▼▼▼ 《大智度论》: 良田虽复得福多,而不如心;所以者何?心为内主,田是外事故。 ▼▼▼ 大智度论云:复次,檀有三种:一者、物施,二者、供养恭敬施,三者、法施。云何物施?珍宝、衣食,头目髓脑,如是等一切内外所有,尽以布施,是名物施。恭敬施者,信心清净,恭敬礼拜,将送迎逆,赞绕供养,如是等种种,名为恭敬施。法施者,为道德故,语言论议,诵读讲说,除疑问答,授人五戒,如是等种种,为佛道故施,是名法施。是三种施满,是名檀波罗蜜满。
复次,三事因缘生檀:一者、信心清净,二者、财物,三者、福田。心有三种:若怜愍,若恭敬,若怜愍恭敬。施贫穷下贱及诸畜生,是为怜愍施;施佛及诸法身菩萨等,是为恭敬施;施诸老病贫乏阿罗汉、辟支佛,是为恭敬怜愍施。施物清净,非盗非劫,以时而施,不求名誉,不求利养。或时从心大得福德,或从福田大得功德,或从妙物大得功德。第一从心,如四等心,念佛三昧,以身施虎,如是名从心大得功德。福田有二种:一者、怜愍福田,二者、恭敬福田。怜愍福田,能生怜愍心;恭敬福田,能生恭敬心,如阿输伽王(此言无忧)以土上佛。
▼▼▼
《地藏菩萨本愿经》:
佛告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喑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喻,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何以故。缘是国王等,于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
▼▼▼
《地藏菩萨本愿经》: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见诸老病及生产妇女,若一念间,具大慈心,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使令安乐。如是福利最不思议,一百劫中常为净居天主,二百劫中常为六欲天主,毕竟成佛,永不堕恶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闻苦声。
▼▼▼ 《优婆塞戒经》: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
▼▼▼ 《佛说像法决疑经》: 善男子,我於一时告诸大众,若人於阿僧祇身,供养十方诸佛,并诸菩萨及声闻众,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饮食,其福胜彼百千万倍无量无边。善男子,我於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 ▼▼▼ 《菩萨善戒经》:设有贫富俱来乞者。应自思惟。若多有物当等施之。如其少者先救贫苦。
▼▼▼ 《佛说像法决疑经》:复有众生见他聚集作诸福业。但求名闻。倾家财物以用布施。及见贫穷孤独。呵骂驱出不济一毫。如此众生名为颠倒作善。痴狂修福名为不正作福。如此人等甚可怜愍。用财甚多。获福甚少。 ▼▼▼ 《十住毘婆沙论》卷8〈17 入寺品〉:「是菩萨若为护持正法。 若为瞻视病人。 应时供施心无有悔。 是名清净施。 若不求果报。 不分别是应受是不应受。 但以怜愍利益心与。 是名清净施。 如说。
若人悲心施 是名清净施 不言是福田 不言非福田 若人行布施 无所为故与
若人为果报 是名为出息 是故说施已 心无有悔恨 乃至微小福 皆向无上道
以是布施因缘所得福德。 皆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求今世后世利乐及小乘果。 但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