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56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供僧到底能不能现世享福?

[复制链接]

3

主题

23

帖子

14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7 19:06: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位师兄好,南无阿弥陀佛。末学今日看佛经,看到了两处经文,觉得很矛盾,还请各位师兄解释一下。

一时佛住罗阅祇竹林精舍,与尊弟子无央数众。尔时国中,有一婆罗门,居贫穷困,乏于钱谷,勤加不懈,衰祸遂甚,方宜理尽,衣食不供,便行问人:“今此世间,作何等行,令人现世蒙赖其福?”有人答言:“汝不知耶?今佛出世,福度众生,祐利一切,无不得度。如来复有四尊弟子,摩诃迦叶、大目犍连、舍利弗、阿那律等斯四贤士,每哀贫乏,常行福利苦厄众生。汝今若能以信敬心,设食供养此诸贤士,则可现世称汝所愿。

                     ——贤愚经差摩现报品
(此故事的结尾,这个婆罗门也确实通过供僧,然后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突然间暴富了,摆脱了贫穷)

虽供养须陀洹乃至佛,不现得报。然,供养此人者,于现世得报。
                      ——增一阿含经
(此经文前后说,经常做对众生有利益的事,可以现世享福。供养须陀恒乃至佛,不得现世享福,可是供养行善积德之人,能得现世享福。)

然后末学也翻看了俱舍论和智广法师的开示,都认为供僧斋僧是可以现世享福的。可是,坚持依法不依人的原则,增一阿含经的说法似乎和贤愚经的说法相违反,事实究竟是怎么样呢?

供僧斋僧究竟能不能现世享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主题

1391

帖子

668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686
沙发
发表于 2021-12-27 20:17: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极乐花 于 2021-12-29 19:13 编辑

弗那施佛钵食获现报缘第七十一

昔佛在世。有梵志兄弟五人。一名耶奢。二名无垢。三名憍梵波提。四名苏驮夷。四兄入山学道。得五神通。其最小弟。名曰弗那。见佛乞食。盛好白净饭。满钵施佛。尔时弗那。恒以耕种为业。时耕种讫。还归于家。后于一日。出到田中。见其田中。所生苗稼。变成金禾。皆长数尺。收刈已尽。还生如初。国王闻之。亦来收刈。不能得尽。如是一切。诸来取者。皆不能尽。兄等念言。我弟弗那。为得生活。为贫苦耶。寻共来看。见弟福业踰于国王。便语弟言。汝先贫穷。云何卒富。答言。我见瞿昙。施一钵饭。得如是报。四兄闻已。欢喜踊跃。又语弟言。尔今为我。作欢喜团。我等四人。各持一团。供养瞿昙。愿求生天。不听其法。不用解脱。于是各担欢喜团。往至佛所。大兄捉一团。着佛钵中。佛言。诸行无常。第二复以欢喜团。着佛钵中。佛作是语。是生灭法。第三复以欢喜之团。着佛钵里。佛作是语。生灭灭已。第四复以欢喜之团。着佛钵中。佛作是语寂灭为乐。即还归家。至寂静处。共相问言。汝闻何语。第一兄言。我闻诸行无常。次者复闻是生灭法。又次者闻生灭灭已。第四者闻寂灭为乐。兄弟四人。各思此偈。得阿那含。皆来佛所。求为出家。得阿罗汉道。《杂宝藏经》



长者子客作设会获现报缘第七十

昔佛在世时。有长者子。早丧父母。孤穷伶俜。客作自活。闻有人说忉利天上。极为快乐。又闻他说供养佛僧。必得往生。即问他言。用几许物。可得供佛及以众僧。时人语言。用三十两金。可得作会。便来向市。求客作处。市边有一大富长者。雇其客作。长者问言。汝今能作何事。答言。是作皆能三年客作。索几许物。答言。索三十两金。长者闻其事事皆能。即雇使作。为人端直。金银铜铁。种种肆上。得利倍常。日月以满。从彼长者。索作价金。长者问言。汝今得金。用作何事。答言。我欲供养佛僧。长者语言。我今佐汝。及以种种盆器米面。与汝作食。汝但请佛及以众僧。即诣僧房。请佛及僧。佛使众僧皆受其请。佛住自房。众僧皆受彼长者子请。正值节日。众人皆送种种饮食。往与众僧。众僧食饱。到长者舍。时长者子。手自行食。上座言少着。次第皆言少着。至讫下行。时长者子。啼哭懊恼。辛苦三年。设此饮食。望众僧食。僧不为食。我求生天。必不得生。往至佛边。白佛言。众僧不食我供。而我所愿。必当不得。佛言。少食以不。答言。皆悉少食。佛言。假使不食汝愿必成。况复少食而不成也。童子欢喜。还来饮食。彼时众僧食讫即还。时有五百贾客。入海来还入城。募索饮食。时世饥馑。无有与者。有人语言。彼长者子。今日设会。必有饮食。时长者子。闻有贾客。欢喜与食。五百贾客。皆得充足。一切将从。悉亦饱满。最下贾客。解一珠与直万两金。最上头者。解一珠与直十万两金。五百贾客。人与一珠。与一铜盔。与此长者子。而不敢取。往走问佛。佛言。此是华报。但取无苦。后必生天。不足恐惧。主人长者。更无男儿。唯有一女。即与童子。如是家业。遂大炽盛。舍卫城中。最为第一。长者命终。波斯匿王。闻其聪明智见。以其家业。悉乞与之。华报如是。其果在后。《杂宝藏经》





罽夷罗夫妇自卖设会现获报缘第六十五 诵读

昔有一人。名罽夷罗。夫妇二人。贫穷理极。佣赁自活见他长者悉往寺中。作大施会。来归家中。共妇止宿。头枕妇臂。自思惟言。由我前身不作福故。今日贫穷。如彼长者。先身作福。今亦作福。我今无福。将来之世。唯转苦剧。作是念已。涕泣不乐。泪堕妇臂。妇问夫言。何以落泪。答言。见他修福常得快乐。自鄙贫贱。无以修福。是以落泪。妇言。落泪何益。可以我身卖与他人取财作福。夫言。若当相卖。我身如何得自存活。妇言。若恐不活不见出者。我今与君俱共自卖。而修功德。于是夫妇。便共相将。至一富家。而语之言。今我夫妇。以此贱身。请贸金钱。主人问言。欲得几钱。答言。欲得十金钱。主人言。今与汝钱。却后七日。不得偿我。以汝夫妇。即为奴婢。言契以定。赍钱往诣。至彼塔寺。施设作会。夫妇二人。自共捣米。相劝励言。今日我等得自出力而造福业。后属他家。岂从意也。于是昼夜。勤办会具。到六日头。垂欲作会。值彼国主亦欲作会。来共诤日。众僧皆言。以受穷者。终不得移。国主闻已。作是言曰。彼何小人。敢能与我共诤会日。即遣人语罽罗。汝避我日。罽罗答言。实不相避。如是三反。执辞如初。王怪所以。自至僧坊。语彼人言。汝今何以。不后日作。共我诤日。答言。唯一日自在。后属他家。不复得作。王即问言。何以不得。自卖者言。自惟先身不作福业。今日穷苦。今若不作。恐后转苦。感念此事。唯自卖身。以贸金钱。用作功德。欲断此苦。至七日后。无财偿他。即作奴婢。今以六日。明日便满。以是之故。分死诤日。王闻是语。深生怜愍。叹未曾有。汝真解悟贫穷之苦。能以不坚之身。易于坚身。不坚之财。易于坚财。不坚之命。易于坚命。即听设会。王以己身并及夫人衣服璎珞。脱与罽罗夫妇。割十聚落。与作福封。夫能至心。修福德者。现得华报。犹尚如是。况其将来。获果报也。由此观之。一切世人。欲得免苦。当勤修福。何足纵情懈怠放逸。《杂宝藏经》




《瑜伽师地论卷》
与现法果者。有二因缘。善不善业与现法果。一由欲解故。二由事故。
应知欲解复有八种。一有顾欲解。二无顾欲解。三损恼欲解。四慈悲欲解。五憎害欲解。六净信欲解。七弃恩欲解。八知恩欲解。
有顾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由增上欲解。顾恋其身。顾恋财物。顾恋诸有。造不善业。
无顾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以增上欲解。不顾其身。不顾财物。不顾诸有。造作善业。
损恼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他有情补特伽罗。以增上品损恼欲解。造不善业。
慈悲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他有情补特伽罗。以增上品慈悲欲解造作善业。
憎害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及随一种尊重处事。以增上品憎害欲解。造不善业。
净信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等。以增上品净信欲解。造作善业。
弃恩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父母所。及随一种恩造之处。以增上品背恩欲解。欺诳欲解。酷暴欲解。造不善业。
知恩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父母等。以增上品知恩欲解。报恩欲解。所作善业。
由事故者。若不善业。于五无间及彼同分中。亦有受现法果者。五无间业者。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罗汉。四破僧。五于如来所恶心出血。
无间业同分者。谓如有一于阿罗汉尼及于母所。行秽染行。
打最后有菩萨。
或于天庙衢路市肆。立杀羊法。流行不绝。
或于寄托得极委重亲友同心耆旧等所。损害欺诳。
或于有苦贫穷困乏无依无怙。为作归依施无畏已。后返加害。或复逼恼。
或劫夺僧门。或破坏灵庙。如是等业名无间同分。
若诸善业。由事重故。受现法果者。
谓如有一母无正信。劝进开化安置建立于具信中。如无正信于具信中。如是犯戒于具戒中。悭吝于具舍中。恶慧于具慧中亦尔。如母父亦尔。
或于起慈定者供养承事。如于起慈定者。如是于起无诤定。灭尽定。预流果。阿罗汉果。供养承事亦尔。又亲于佛所供养承事。如于佛所如是于学无学僧所亦尔。
若即于此尊重事中。与上相违。由损害因缘。起不善业。受现法果。

与他增上果者。谓亦由受现法果业。
犹如如来所住国邑必无疾疫灾横等起。佛神力故。无量众生无疾无疫。无有灾横。得安乐住。如佛世尊。如是。转轮圣王及住慈定菩萨亦尔。若诸菩萨以大悲心。观察一切贫穷困苦业天所恼众生。施以饮食财谷库藏。皆令充足。由此因缘。彼诸众生得安乐住。如是等类是他增上所生现法受业应知。
损益门者。谓于诸有情。依十不善业道。建立八损害门。何等为八。一损害众生。二损害财物。三损害妻妾。四虚伪友证损害。五损害助伴。六显说过失损害。七引发放逸损害。八引发怖畏损害。与此相违。依十善业道。建立八利益门应知。




波斯匿王丑女赖提缘第二十

昔波斯匿王有女。名曰赖提。有十八丑。都不似人。见皆恐怕。时波斯匿王募于国中。其有族姓长者之子穷寒孤独者。仰使将来。尔时市边。有长者子。孤独单己。乞索自活。募人见之。将来诣王。王将此人。入于后园。而约敕言。吾生一女。形貌丑恶。不中示人。今欲妻卿。可得尔不。时长者子白王言。王所约敕。假使是狗。犹尚不辞。何况王女。而不可也。王寻妻之。为立宫室。约敕长者子言。此女形丑。慎莫示人。出则锁门。入则闭户。以为常则。有诸长者子。共为亲友。饮宴游戏。每于会日。诸长者子妇皆来集会。唯此王女。独自不来。于是诸人。共作要言。后日更会。仰将妇来。有不来者。重讁财物。遂复作会。贫长者子。犹故如前。不将妇来。诸人便共重加讁罚。贫长者子。敬受其罚。诸人已复共作要言。明日更会。不将妇来。复当重罚。如是被罚。乃至二三。亦不将来诣于会所。贫长者子。后到家中。语其妇言。我数坐汝为人所罚。妇言何故。夫言。诸人有要。饮会之日。尽仰将妇诣于会所。我被王敕。不听将汝以示外人。故数被罚。妇闻此语。甚大惭愧。深自悼慨。昼夜念佛。于是后日。更设宴会。夫复独去。妇于室内。倍加恳恻。而发愿言。如来出世。多所利益。我今罪恶。独不蒙润。佛感其心至。从地踊出。始见佛发。敬重欢喜。已发即异变成好发。次见佛额。渐睹眉目耳鼻身口。随所见已。欢喜转深。其身即变。丑恶都尽。貌同诸天。诸长者子。密共议言。王女所以不来会者。必当端正异于常人。或当绝丑。是故不来。我等今当劝其夫酒令无觉知。解取钥匙。开门往看。即饮使醉。解取钥匙。相将共往。开门看之。见此王女端正无双。便还闭门。诣于本处。尔时其夫。犹故未寤。还以钥匙。系着腰下。其夫觉已。寻还向家。开门见妇端正殊异。怪而问之。汝何天神女处我屋宅。妇言。我是君妇赖提。夫怪而问之所以卒尔。妇时答言。我闻君数坐我被罚。心生惭愧。恳恻念佛。寻见如来从地踊出。见已欢喜。身体变好。贫长者子。极大欢喜。寻入白王。王女身体。自然变好。今求见王。王闻欢喜。寻即唤看。见已欢喜。情甚疑怪。将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此女何缘。生于深宫。身体丑恶。人见惊怪。复以何因。今卒变好。佛告王言。乃往过去。有辟支佛。日日乞食。到一长者门前。时长者女。持食施辟支佛。见辟支佛身体粗恶。而作是言。此人丑恶。形如鱼皮。发如马尾。尔时长者女者。今王女是。施食因缘。生于深宫。毁呰辟支佛故。身体丑恶。生惭愧恳恻心故。而得见我。欢喜心故。身体变好。尔时众会闻佛所说。恭敬作礼欢喜奉行。《杂宝藏经》




汝等当知,尊重供养,于父母者,是人常有,释梵护世,之所扶持,能令居家,安隐快乐;或因贸易,大海远方,安隐往来,获诸财利。此即说为, 无价大宝,现能与果,名最上田。如是现世,果报珍宝,皆因供养,父母而得。复于来世,当得远离,驼驴等身,负重驱役; 亦复不受,尸粪灰河,刀山锋刃,镕铜等苦。又于来世,生在人中,富有财宝,丰饶谷帛;妻子眷属,悉皆和穆。或复当来,得生天上, 宫殿园苑,音乐自然,纵意欢娱,受诸妙乐。 何有智者,闻是法音,于父母田,不勤供养?——《大宝积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3

帖子

14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7 20:34:4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极乐花 发表于 2021-12-27 20:17
弗那施佛钵食获现报缘第七十一

昔佛在世。有梵志兄弟五人。一名耶奢。二名无垢。三名憍梵波提。四名 ...

那師兄,你對阿含經那段話,怎麼理解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

帖子

101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17
地板
发表于 2021-12-27 21:09:12 | 只看该作者
我的理解是即使供养须陀洹乃至佛不得现报,供养此等七人也会得到现报。这是一个对比句,不是一个排他句。
本来供养须陀洹等是基本上会得到现报的,但可能有特殊因缘得不到的话,那么这七种人供养的话,得到现报的可能性会更加的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382

帖子

173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37
5#
发表于 2021-12-29 14:08:3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是可以的,我没有研究很多经文,不过我是实践而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8

帖子

172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22
6#
发表于 2021-12-30 00:39:3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师兄问的挺好有些一旦解不开会想好几天。我读经少,会不会是我们太注重现世报了,或者福报的殊胜标准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当然好的现世报很好,即可就兑现,那是在我们看来如此。不好说,可能对愿望的兑现不同,乞丐一碗饭与拿到清华录取书,往生极乐界,做转轮王,佛对听法者根基或者需求说对应的法 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9

帖子

14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80
7#
发表于 2021-12-30 10:30:4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rose003 发表于 2021-12-29 14:08
是可以的,我没有研究很多经文,不过我是实践而知的。

随喜赞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9

帖子

14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80
8#
发表于 2021-12-30 10:33:1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黑白分明 发表于 2021-12-29 19:33
《增一阿含经》原文:有七种人可事.可敬,是世间无上福田!云何七种人?谓七人者:一者、行慈。二者、行悲 ...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可能只是没达到你的期望值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祥果

GMT+8, 2023-1-1 11:27 , Processed in 0.17203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