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XZ20131020FCXD000223孝道主题佛经集萃
(1)、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汝等当知, 尊重供养, 于父母者,是人常有,
释梵护世,之所扶持, 能令居家,安隐快乐;
或因贸易,大海远方, 安隐往来, 获诸财利。
此即说为, 无价大宝, 现能与果,名最上田。
如是现世,果报珍宝, 皆因供养, 父母而得。
复于来世, 当得远离, 驼驴等身,负重驱役;
亦复不受, 尸粪灰河, 刀山锋刃,镕铜等苦。
又于来世,生在人中, 富有财宝, 丰饶谷帛;
妻子眷属,悉皆和穆。 或复当来,得生天上,
宫殿园苑, 音乐自然, 纵意欢娱,受诸妙乐。
何有智者,闻是法音, 于父母田, 不勤供养?
-----《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第九十一卷~第一百卷)
(2)、
若有男女依母教, 承顺颜色不相违,
一切灾难尽消除, 诸天拥护常安乐。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3)、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一者自行偷盗、二者劝他偷盗、三者赞叹偷盗、四者见盗欢喜、五者于父母所。减撤生业,,,以是十业。得少资生报。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一者自离偷盗。二者劝他不盗。三者赞叹不盗。四者见他不盗。心生欢喜。五者于父母所。供奉生业,,,,以是十业。得多资生报。
------《业报差别经》
(4)、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5)、佛语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
-----《贤愚经》
(6)、佛告诸比丘:‘吾世世奉诸佛至孝之行,德高福盛,遂成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六度集经》
(7)、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微复速于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8)、地神常言:‘我负大地,一切所有及须弥山,不以为重,亦无厌心。于三种人,我恒厌倦,不欲胜持。何等为三?
一、心怀叛逆,谋害人王;
二、念弃恩亲,不孝父母;
三、拨无因果,毁谤三尊,破法錀僧,障修善者。
如是三人,我极患重,乃至一念不欲任持。’
-----《大方广佛华严经》
(9)、佛告阿难:‘若有众生杀父害母,骂辱六亲。作是罪者,命终之时,铜狗张口,化十八车,状如金车,宝盖在上,一切火焰化为玉女。罪人遥见,心生欢喜:我欲往中、我欲往中!风刀解时,寒急失声,宁得好火,在车上坐,然火自爆。作是念已,即便命终。挥霍之间,已坐金车。顾瞻玉女,皆捉铁斧,斩截其身;身下火起,如旋火轮。譬如壮士屈伸臂顷,直落阿鼻大地狱中。从于上鬲,如旋火轮;至下鬲际,身遍鬲内。铜狗大吼,啮骨唼髓。狱卒、罗刹捉大铁叉,叉头令起遍体火焰,满阿鼻城。铁网、雨刀从毛孔入。化阎罗王大声告敕:“痴人狱种!汝在世时,不孝父母,邪慢无道。汝今生处名阿鼻地狱。汝不知恩,无有惭愧,受此苦恼,为乐不耶?”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
(10)、佛告诸比丘。汝等比丘。于意云何。是时慈者。岂异人乎。勿作异见。即我身是。我以彼时欲入海故。受八关斋戒。以彼业报因缘力故。得值如是四种宝城。一切诸物皆悉具足无所乏少。由于恶心嗔恨因缘蹋母头故。具足经由六万年岁。受大铁轮炽然之苦。
-----《佛本行集经》
(11)、“人持戒乃孝顺。报父母恩耳。何以故。不杀万物得长生。不盗物皆富。不淫不乱不欺皆信。不饮酒皆净。父母有时堕是中便安隐”。
-----《佛说骂意经》
(12)、若父母无信心者,令住正信;若无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无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于父母处,劝喻策励,令安住者,方曰报恩!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13)、众生知恩欲报德者,尔时菩萨劝令修善,不须世间财利酬报。报之大者,当供养父母,乃至持戒。求报恩者,令其行善。是名菩萨报恩巧方便。
-----《菩萨地持经》
(14)、饮食及宝,未足能报父母恩,引导令向正法,便为报二亲。
-----《不思议菩萨所问光经》
(15)、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
一者、供奉能使无乏;
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
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
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
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
-----《善生经》
(16)、子事父母,当有五事:
一者当念治生,
二者早起敕令奴婢,时作饭食,
三者不益父母忧,
四者当念父母恩,
五者父母疾病,当恐惧求医师治之。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17)、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于膝下,莫以报生长与之等。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从师学,开发知见,次恩大也。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师之力也。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
-----《舍利弗问经》
(18)、又父母者,世间福田之极也。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极也。
-----出自《观经四贴疏》
(19)、欲生彼国(西方极乐国土)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佛说观无量寿经》
(20)、有些人认为,造佛像超度亡人亲属的做法,也许没有佛经依据?不可靠?请看佛经依据
光目答言:“我母所习,唯好食啖鱼鳖之属。所食鱼鳖,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计其命数,千万复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罗汉愍之,为作方便,劝光目言:“汝可志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兼塑画形像,存亡获报。”光目闻已,即舍所爱,寻画佛像而供养之,复恭敬心,悲泣瞻礼。忽于夜后,梦见佛身金色晃耀,如须弥山,放大光明。而告光目:“汝母不久当生汝家,才觉饥寒,即当言说。”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三日,而乃言说。稽首悲泣,告于光目:“生死业缘,果报自受,吾是汝母,久处暗冥。自别汝来,累堕大地狱。蒙汝福力,方得受生。为下贱人,又复短命。寿年十三,更落恶道。汝有何计,令吾脱免?”光目闻说,知母无疑,哽咽悲啼而白婢子:“既是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业,堕于恶道。”婢子答言:“以杀害毁骂二业受报。若非蒙福,救拔吾难,以是业故,未合解脱。”
-----《地藏菩萨本愿经》
(21)、佛陀时代,罗阅祇国有位那舍长者,心地非常仁慈,经常接济贫穷、孤苦无依之人,同时也非常礼敬沙门、婆罗门,布施供养时总是非常欢喜,毫无吝惜。但是他的父母看见了,心里总是很舍不得,嘀咕长者不懂得守财、颐养天年。
有一天,长者有事即将远行,清早漱洗整装就绪后,恭谨地拜别双亲:“此次远行耗日费时,不能时刻陪伴事奉尊亲,请二老见谅。儿子特别将财物分作三份:一份留作家用,让父母日常所需无所忧虑;一份珍宝作布施用,请父母代为供养沙门或扶弱济贫;一份则留在身边,以备不时之需。”父母答应后,长者便带着车队出门了。
然而那舍长者走后,老父老母的悭贪习性不改,任何修行人挨家挨户化缘,或有贫穷者上门乞讨时,他们总是藉口说:“长者不在家,你们走吧!”丝毫不顾儿子一番善意安排。等到长者预计返乡的日子到来,老人家才赶快从市场里,捡了些残余的果皮,四处撒落在家中。
那舍长者回到家后,见到双亲立刻欢喜地礼拜问候,老人家连忙扶起、哽咽地说:“孩子,平安归来就好。你出门期间,我们为你布施供养、修福无量。刚才有些沙门来过,你看看,家里还来不及收拾干净”。长者听了更是无限欣喜。
不久之后,年迈的双亲先后病逝了。孝顺的那舍长者连续三七日诵经不辍,又为亡者礼忏修福,因过于思念双亲去处,有一天突然也重病不治,家人见他胸口仍有一丝暖气,便不敢入殓,七天之后忽然见长者悠悠地醒来。
长者告诉家人:“我在梦中跟着一位善神,游历了极乐世界,又游历了恐怖的地狱。然后在饿鬼居住的地方,突然看见老父老母都在那里受苦。一见到我, 他们也悲痛懊恼的痛哭起来,然而,欲求免脱不能得出。我思父母在世之时,大修福德,以为他们会生天。没想到他们反而堕落在饿鬼狱中受诸苦恼。”
忧心如焚的那舍长者急着想救拔父母,问遍了所有亲族耆宿,还是一愁莫展,最后有人指点:“佛陀智慧无量,应该会有办法吧!”于是长者满怀希望地来到精舍,顶礼合掌吐露忧恼:“世尊,父母生前修了许多福报,命终之后,弟子精进诵经、修斋回向,一心以为他们正在享受天福,没想到反而堕在地狱受苦,请佛陀慈悯开示,如何能够真正救拔他们呢?”
佛陀望着眼前的孝子,叹息道:“长者,过去你出远门的时候,留下了许多财宝,希望让父母布施修福。实际上你的双亲悭贪不舍,明明并没有用此财物供施修福,还对你谎称修了供养布施的大福。不但打了妄语,还阻断了你布施供养的机会,他们因此堕入恶道,倍受苦果。”长者听了恍然明白,心酸地说:“老人家不知道罪业重大,这都是我的过失所致!”于是马上至诚顶礼佛足,代父母殷重忏悔悭贪之业。
佛对长者说:“我今借给你天眼,让你能看见父母所在。”长者于是承佛威神之力,得见父母在饿鬼中受苦的状况。长者又问佛:“现今的状况,我又应该做什么福业,才能使我的父母得到解脱苦难呢?”佛对长者说:“当今可以恭请诸位圣僧,他们安住夏安居三月期限将要结束,你可以回家准备味道甘美的百味饮食,以干净上好的器皿盛装,并用好衣服及种种花香,金银珍宝杂碎供具,供养僧众。这样做可以令你得到福报,并使你的父母解脱这地狱的苦难,不再受饿鬼之报也。”
那舍长者礼谢佛陀后,立即返家筹备饮食衣物,作诸供养。再次前往精舍请法时,承佛威神,已见到双亲福生天上,享受自在安乐。佛陀更为长者开示心性因果之理,那舍长者闻法感激涕零,如实信受奉行,精进道业。
-----典故摘自《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卷》
编者注:供养僧众,是积累功德超度先亡亲眷的方式之一;实际上,平时捐资放生、印造佛经佛像、修建佛寺、供灯、如法供养出家人,这种种的善福功德,都可以回向超度亡故的亲眷。
(22)、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大目揵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啼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地神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告目莲:“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得出三塗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复有人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受无量快乐。”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盆时,先安在佛前塔司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是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曰:“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可尔否?”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孝慈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天人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佛说盂兰盆节》
具体做法: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或者提前几天,打听清楚,确认某佛寺当年七月十五举办盂兰盆法会,自己就准备一些上妙饮食米面粮食素菜瓜果送去,对主办师父说明,用于盂兰盆节供养十方自恣僧,然后将供养之物交给寺庙,其余的事情,自己就不管了。到七月十五这天,寺庙做好百味饮食,供养十方贤圣僧后,十方僧众自然会以供养之福,为您的六亲眷属七世父母做回向咒愿,因此他们就得到超度,得到经典中所说的超度功德!诸位贤孝后辈子女,应当每年供养盂兰盆法会,超度宿世现在父母!存亡皆获益!
(23)、《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人死后,请僧道建立道场,超荐父母,未审超得超不得??
武帝又问:世间人死后,请僧道建立道场,超荐父母,未审超得超不得?
志公答曰:譬如我主超度郗氏皇后,一般世人死后若有因缘,得值一个戒行僧道与他诵经礼忏,莫说一个亡魂,十个百个,亦可超得。莫说要作道场,他若肯到灵前嘱咐一声,承斯善力,即将超升,存亡两利也。又复多见世人不知因果,请那饮酒食肉僧道,来作道场敲钹擂鼓。不以经忏为主,专事热闹为胜,不知教人清净斋素,反更令人杀生害命,又将酒肉熏污佛坛。休言超度亡人,反与父母增添重罪。古德云:刀山剑树地狱,皆因杀生害命所感。经云:但结业缘,转增深重。此等僧道,自己不怕地狱,如何度得亡人。古云:欲度他人,先须度己。果然度得自己出苦海,莫道度亡一个,但是汝等上祖先亡,并及乡中,枉死鬼魂,承他善力俱获超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