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怀念世亲菩萨,转

[复制链接]

17

主题

79

帖子

5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29 09:57: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医的人,要学过“内外妇儿”——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几本厚书,才能说自己是学临床医的。学经济学的,起码要学过宏观、微观和计量,会用Eviews和Stata。其他学科,也都差不多。理工科一般都要学微积分,有些还要学线性代数、概率论。这些,能奠定基本的背景。让交流的双方,起码是一只脚跨在门槛内的。


但佛教不一样。学佛的人,可以什么都不学,就敢到处发表看法,把“无分别”“正念”“般若智慧”“空性”挂在嘴边,谈论玄之又玄的大道理。有时候我就想,要是这个领域也有门槛,像“内外妇儿”那样就好了。



当然,门槛不会有的。佛菩萨慈悲,就算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也要摄受。学习佛法,并不需要多少文化,甚至不一定需要识字。不过,也不是一丁点儿条件都不需要。在佛法靠口耳相传的年代,一个聋子,想学就难。因为他听不到。在边地,也难。边地就是没有佛法的地方。因此,有“报障”的说法——三恶道、北俱卢洲、无想天,后来流传中又增加了盲、聋、喑、哑等。不过,报障只障碍一辈子,而另外两种障——烦恼障、业障,是能连同下辈子一起障住的。



由于没有门槛,就有很多鱼目混珠的说法流行。泥沙俱下,甚至在不少人身上,还有反智倾向。哪一门学科,哪一些知识,不需要通过学习来理解得更深入呢。但在佛法的知识上,有人会理直气壮地觉得不需要,甚至鄙弃拥有知识的人,认为拥有的知识会成为解脱的障碍,并把这叫做“所知障”。



这不是佛法中的所知障。佛法中的“所知障”,也叫“智障”。一个人没有断尽所知障,就是说他还多少有点无知。我们都有智障,只是有人不知道自己有智障。这不是开玩笑的,像《菩萨地持经》《摄大乘论》等,都是说“烦恼障”“智障”。“智障”大家都理解,说“所知障”,反而很多人不理解了。



学佛,还是需要一些起码的知识的。如果具备正确的知识,这“起码的知识”并不需要太多。拿学医来打比方,一个做手术、开刀的医师,首先是要掌握一些医学知识的,在过了门槛之后,他可以给人开刀了。也许往后的很多年里,他不怎么看书,也不做研究,但临床手术做得蛮多。这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但是,要让一个完全没有经受过系统的生理卫生知识训练的人,去给人开刀,恐怕很危险。他连基本的麻醉、消毒都不可能做好。



不过,在艰苦的年代,实习的赤脚医生也可以由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带,教他怎样消毒、缝合,他也能学会一点。虽然不是通过书本,倒也能积累一些关于手术的知识和经验。但显然不能据此认为学习内外妇儿毫无必要。



佛法的学习也是一样。一些起码的知识是必要的。否则,就没有“声闻”“独觉”“佛”的区别了。声闻之所以是声闻,就是因为他听到了、听懂了起码的知识。因为正闻而建立起正见,成为修行的根基。



这是从最简单的层面说的。如果从复杂层面去说,修行关涉的知识与经验是无穷的。就像医院里有种种科室,每个科室都会碰到复杂病症,只是就眼角膜这一块,就有无穷无尽的知识。有很多是研究一辈子的专家都不能彻底搞明白的。



还是要对知识心存敬畏。失去敬畏,就会倾向接受城乡结合部电线杆上小广告的说法:祖传秘方,专治疑难杂症。



之所以会相信这种小广告,还是因为,知识太少了。正确的知识太少了。正确的知识太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淹没在很多乱七八糟的说法当中。换个角度说,缺乏好的教材。



高中的理科生,都要学牛顿第二定律。但物理课本不是牛顿编的。每一个成熟的学科,都有经典教材。所谓经典教材,未必是老教材,“经典”是说它好,不是说它老。拿经济学来举例子,曼昆的宏观和微观,就是比较流行的经典教材。我读研的时候,中级微观用的是范里安的《微观分析》(不是《现代观点》,那是初级的,考研用的),中级宏观用的是罗默的。和美国、欧洲很多学生用的教材一样。



微积分方面,比较有名的是吉米多维奇习题集。我上学那会儿没有刷过。本科用的高数教材,感觉并不好,非常薄,很多复杂的地方一笔带过了。我甚至有个偏见,觉得中国的教材大都有这倾向:很多重要的逻辑,教材当中是不写的,你要刷了练习题才能明白。后来,翻过美国的微积分教材,觉得太好了。虽然巨厚,但是条理分明,一看啥都清楚了。甚至都不需要配套的习题集了。



大学里的很多专业,都有经典教材,其中介绍了跨越好些世纪的科学家、学者的工作,明白晓畅、条理分明。一般来说,学科越成熟,这样的好教材越多。用最简单、轻松、有趣的办法,让小白入门,让新一代的读者迅速有效地接受前贤的成果。



但是,在佛法教理方面,没有这样的现代教材。全面深入地覆盖真正关涉到佛法方方面面知识的好教材,离我们最近的一本,还是世亲菩萨的《俱舍论》——这是1600多年前的教材了。现代人介绍教理的专著,无论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比《俱舍论》差得远太多。学者寻章摘句地找几句话,罗列些注释,做做笔记,也能算成论文去发表,哪怕对原文的理解有时错得可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09

帖子

121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12
沙发
发表于 2021-7-31 21:18:24 | 只看该作者
所言极是!世亲菩萨的《俱舍论》,感恩师兄法布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祥果

GMT+8, 2023-1-1 11:08 , Processed in 0.18753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