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释然 于 2021-5-2 14:41 编辑
上面两经典只是分别出了不同的这两个词,也没表明是等同的。
以普通的理解:功德和福德,以文字表面意思,“功”和“福”明显不等同的意思,有福不一定就是有功。福德可沾,他沾到的福德不代表他就有功德...
还有,只听说“功德无量”,没听说过“福德无量”。常人道某某做了什么什么功德(这句话功德包括了一种行为),没有说做了什么什么福德,只说得了什么福德。
另外《六祖坛经》: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姑且不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既然没说“见性是福”,应该依六祖的理解功德也不等同于福德吧?!
末学浅见,学问不够,不能以更多更好的解释,反正个人意见,功德与福德不等同!
附《六祖坛经》决疑品第三: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大智度论》:“福德有二种乐因缘:世间,出世间。出世间者,诸无漏法,虽无福报,能生福德,故名福德。是故有漏、无漏,通名福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