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65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认下根器则“称佛专复专”了生死

[复制链接]

24

主题

919

帖子

7811

积分

论坛元老

念佛、拜佛、成佛

Rank: 8Rank: 8

积分
78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23 22:34: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odhiWYP 于 2022-5-10 06:19 编辑

“称佛专复专”了生死
   【按】择法需慧眼,净土法门的解经开示尤其需慎重选择,念佛求生极乐净土法门是“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然而,弥陀化身之善导大师的净业思想,仍混杂于其他净土祖师或近当代弘扬净土的法师开示中,时下净宗学人对“念佛专复专”的重视可能还不够,可能还会被宣扬其他法门的如“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带偏,仿佛修什么都可以“尽此一报身,往生极乐国”,理上没错,但落到个人实修,法要对机,要讲根器;且最重要的是,要在理上弄清楚净土法门到底如何修才符合阿弥陀佛的本愿,善导大师把阿弥陀佛即他自己的想法说明白了,还有比佛更了解佛的么?愿珍视


   师当唐初,各宗盛行。提倡净土惬群情,佛力谁与京。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
   世传师是弥陀现,提倡念佛义周赡。
   切诫学者须撝谦,兼使极力生欣厌。
   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
   念佛出光励会众,所说当作佛说看
                                                       ——印光大师

                                                                                    生 平


      善导大师(613—681)诞生于隋大业九年,安徽泗州(一说山东临淄)人,年少出家。纵观大师一生德业,概述有二:

   一、归心净土,勤笃苦行
   善导大师出家后,早年修习《法华经》、《维摩诘经》,后见西方净土变相与《观无量寿佛经》,心生欢喜,欣慕西方极乐世界,每常诵习十六观行,冥心思惟,如法作观,未经数年,已成深妙,便于定中,备观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目前,涕泗交流,举身投地。
   贞观十五年,大师二十九岁,至西河石壁谷玄中寺,见道绰禅师,蒙授《观无量寿佛经》。见净土九品道场,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昼夜礼诵,如救头然。每入室长跪唱佛,不到力尽,终不休歇。寒冰天气念佛,亦要念到汗湿衣襟才止息。出则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未尝睡眠。护持戒品,丝毫不犯。心绝念于名闻利禄,从不举目视女人。律己峻严,待人慈爱宽恕。凡美味佳肴都供养大众,粗粝饭食则留给自己。佛前的灯,常年不熄,三衣瓶钵,不用人替自己拿。从不与人聚谈世俗之事,恐怕耽误净业。
   大师念佛功深,成就殊胜。念一声佛,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念十百千声,便有十百千道光明从其口出,自证境界不可思议。
      
   二、弘扬净宗,悲心愿切
  大师自利成就,悲心不舍众生,几十年来,孜孜弘扬净土法门,所有的香金都用来写《阿弥陀经》,多达十万余卷,画西方净土变相三百余处。大师少时,偶见西方净土变相而引发愿往生心,推己及人,了知艺术的感染力与渗透力甚大,故致力于净宗的艺术性弘扬。敦煌千佛洞中《观无量寿佛经》曼荼罗的成立,即是大师亲自作画,流传于世。据载,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佛乃由善导大师监制。自古迄今,这尊佛像,以其丰颐秀目,既庄严雄伟又不失睿智慈祥的风格,予人以心灵的震撼。
   由于大师净土信念诚挚,德业隆盛,故四众弟子受其感化而归心净土者不胜枚举,其中也有难抑厌娑婆欣极乐之情,以致舍身往生者。据传载:大师在光明寺说法,有人问大师曰:“今念佛名,定生净土否?”大师答曰:“定生!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逝。《乐邦文类》、《往生传》等,记为善导大师登树自投而逝。考以善导大师的塔铭碑记,均无投身自逝之说。证知大师自投之说,实为传闻之误。
   大师感化力甚大,其弟子中,有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日课佛名自一万至十万者,其间得念佛三昧成就往生净土者,不可记述。
  大师于唐高宗永隆三年(681)三月十四日示寂,享寿六十九岁。弟子怀恽等瘗于长安城内禾原,为大师造塔,并建伽蓝(即今香积寺)。植神木灵草,四时供养不怠。
  大师遗著存世者共五部九卷,计为《观经四帖疏》四卷、《往生礼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以及在中国流传的其他偈文。
  大师圣德高风,本迹不可测度。据《天竺往生略传》云,善导是阿弥陀佛化身。莲池大师亦云:“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可见善导大师德学之盛大。
  
                                                                                                   思  想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很有特色,在信仰上,具有强烈的宗教情怀;在理论上,继承昙鸾、道绰二大师的净土思想,并丰富发展为一以“他力本愿”为核心的净宗理论体系,澄清了诸多净土理论上的迷误,为净宗在中国的弘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兹分述如下:

      一、信心诠释,深得佛心
     大师诠显《观经四帖疏》圆发三心以为往生正因。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言深心者,即深之心。深信之内涵又从众生根机与相应之两个层面加以诠释: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在生死苦海中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三界轮回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慈悲摄受众生,全身心皈命,无疑无虑,乘托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定得往生。大师以水火二河白道比喻(水表贪欲,火表瞋恚,白道表愿往生心),指点吾人在旷劫生死轮回中,忽闻念佛法门,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借弥陀悲心召唤,现今信顺释迦弥陀二尊之教敕,不顾水火二河,念念系缘佛号,乘阿弥陀佛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安养佛刹,亲炙阿弥陀佛,庆喜何极!如是随顺佛愿,方名真佛弟子。

       二、厌离娑婆、欣慕极乐的感情色彩鲜明,宗教情怀深邃而真诚
     《观经四帖疏》透过对韦提希夫人厌苦请法求生净土的心路诠释,大师指陈对娑婆的厌离与对极乐的欣慕,是成就净业的先决前提,亦是菩提心的本质内涵。云:“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无上道心也。”若能急为众生宣示净土法门,令众生舍此娑婆生死之身,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善导大师见到众生由业重慧浅故,难以生起对娑婆的厌离心、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欣慕心,所以,其著作中多有苦口婆心的劝示。兹录两则,以作吾人的警觉,亦体会大师的悲心:
       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大众同心厌三界,三途永绝愿无名。乘佛愿力往西方,念报慈恩常顶戴。
   
       三、指赞弥陀名号,称念必生
      大师慧眼独具,揭示持名净宗之心要《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阿弥陀经》一日乃至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观经四帖疏》定散两门教法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弥陀名号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大师诠释光明摄取三缘:众生忆佛念佛,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是名亲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是名近缘;众生称念名号,即除多劫重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障碍,是名增上缘。吾人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由亲缘、近缘与增上缘故,吾人信愿持名,香光庄严,成办往生净业。

      四、以凡夫往生报土为立教本旨
     隋唐之际,虽前有昙鸾、道绰二大师倡导凡夫可入报土之说,然他宗祖师大德,从自业所感净土的理念出发,均对凡夫入报土之说予以否认,由是障蔽了净宗广度众生的殊胜力用。尔后,有某些法师的折衷观念,把西方净土分为报土、化土两种,登地圣人生于报土,凡夫二乘生于化土,但仍然未契净宗心要。在这种异议纷杂的背景下,大师雄才卓识,广引经论,正本清源,力主凡夫往生报土论

     大师判言:三辈九品往生者皆是凡夫,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乃得往生。唯依自力修学断惑证果来论,则虽二乘圣者,亦不得生报土见报佛。然而若在净土法门中,则托阿弥陀佛本愿之他力,虽一毫烦恼未断的凡夫,也能得生真实无漏的报土而见报佛。由是,善导大师以教是他力,机是凡夫,佛身土是报身报土,显示由阿弥陀佛愿力故,九品往生者皆凡夫,以成立凡夫入报土之义。力主净宗念佛往生法门,乃为五浊恶世之凡夫特设的方便法门,当今末法众生,依此法修持,必可获得解脱。阿弥陀佛对常没苦难众生,充溢着大悲怜愍之心。由是殷勤劝归净土,以念佛往生一法,急救溺水之人。大师这种判释,颇显力挽狂澜之气概,引领他宗法师大德重新认知净宗念佛法门,亦大大激发净业行人的信愿之心,巩固了净宗的地位,助成古印度净土教在中国的系统化、理论化与本土化,对净宗在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功勋卓著。

      五、净业因行
     大师将净土往生法归纳为安心、起行与作业三种实践法。安心法即《观经四帖疏》所示三心至诚心(真实心)、深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回向一切善根愿生净土)。三心乃成就净业的必要条件。起行是起身口意三业之行,分正行与杂行两种。正行是专依净土经典所示的行业,共有五种:读诵正行(专门读诵净土经典)、观察正行(恒常思维观察阿弥陀佛净土依正庄严)、礼拜正行(专心礼拜阿弥陀佛)称名正行(专门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赞叹供养正行(专门赞叹供养阿弥陀佛及西方净土种种庄严),在以上五种正行中,亦可分为正定业与助业两种。正定业就是第四称名正行,余四种为助业。正定行与助行之外的一切诸善万行均为杂行(疏杂之行)。舍杂行而归正行,于五行中,专修持名念佛,成就往生,这即是大师倡导专修的义蕴。作业是遵守四修之法,进一步落实专修的原则。四修法是:恭敬修(恭敬殷重的礼拜法)、无余修(专修称名,不杂余行)、无间修(心行相续,无有间断)、长时修(常恒不退,毕生相续)。此四修法原出自《摄大乘论》所述,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中,依此四法而修,大师转用作净业之仪则。
      
     从上可见,善导大师对净业修持特重专精,认为专精与否,是决定能否往生的关键。专精修持,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大师的净土思想甚为宏富,以上只是撷其要点略述之。总的来说,大师从契理契机契时的角度,完成以“他力本愿”为核心的净宗理论体系,大畅诸佛度生出世的本怀。其《观经四帖疏》玄义科文,乃是大师在精诚念佛恳切祈祷下,得到感应而撰成。大师自述:“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既了,更不复见。”吾人宜视《观经四帖疏》如同佛说,一句一字不得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大师所倡导的持名念佛,简易究竟,极受一般信众的欢迎。从而将高妙深远的殿堂佛教,变成广泛的民众信仰。这一转化,使净宗的弘化获得原子裂变般的力量。隋唐以降,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表证。这在一定程度上说,得力于善导大师净宗理论的创树以及净业德望的感召。


     附:善导大师的二种深信
     善导继承昙鸾、道绰的净土理念,融会自己净业修持的证悟,著述五部九卷,敷衍出以他力本愿为核心的净宗思想体系。其对信心的阐释,渗透着净业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怀,恍若劫外之音,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请看大师两种深信之文: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两种深信乃善导大师心灵体验的写照,同时亦表述着娑婆众生净宗起信的带有普遍性的心路历程。善导大师将冷峻的目光投注在凡夫众生的烦惑罪恶层面,予以深切的观照。众生虽具真如体性,无奈无明厚重,烦惑炽盛,业力幻身举心动念,无非浊染,纵发清心,犹如画水。故而无量劫来,汩没于生死苦海,或于三恶道备受巨苦,或暂升三善道略作喘息,总不离三界六道,常没常流转。于中亦曾发心修道,然终因障深慧浅,自力怯弱,难以伏断浩浩见思烦恼,复又沉入生死湍流,永无出离之缘。在广阔的生命时空中观照罪恶生死凡夫的轮转惨况,是多么的悲痛哀戚呀!善导大师严峻地把自己定位为罪恶生死凡夫,这对于我慢贡高的吾人来说,不啻当头一棒。回光返照自己的念头,真的无不是恶,无不是罪。自身确实是地地道道的罪恶生死凡夫!生在末法娑婆秽土中的众生,悉是业障深重、根机陋劣之人。《悲华经》云:释迦本师于贤劫人寿百岁时,于娑婆世界示现成佛。于时烦恼具足的众生充满其中,受其卑陋。这些众生悉被他方世界之所摈弃,善根深厚者之所远离。须知经中所述的业重众生,即是现实中的你我他。吾人应如是决定深信。
      这个无力自救的常没众生,在绝望的峡谷,转而企盼外力的救援。当他的目光刚一开始搜寻,便惊喜地发现云梯原本就在手边。他紧紧地抓住云梯,倏尔便升到风光无限的妙高峰顶。绝处逢生,惊奇异常!须知阿弥陀佛慈母般地愍念着吾辈常没众生,永劫以来,垂手深渊。吾人在深刻凝视自身罪恶、绝望于自力解脱之余,便向阿弥陀佛愿力救助惊险一跳。正是这惊险一跳,罪恶生死凡夫得救了!母子相逢,悲喜交集,空中自然响彻生命的凯旋曲,奏响着南无阿弥陀佛“生佛一体”的永恒旋律。罪恶凡夫的一念求救与阿弥陀佛绝对的普救愿力感应道交,诚可谓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时!这种由自力向他力的反弹,体现着生佛同体的微妙,亦突显出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伟大。善导大师从常没众生的罪恶与阿弥陀佛的悲愿之互动关系中,开显出净宗他力信心的奥旨,称佛本怀,功德无量。
      这种深信自力断惑之难与深信佛力易成道业的思想,在中国净宗教理与实践中,源远流长,不绝如缕。净宗祖师们或显或隐,随机阐扬,施设种种权巧方便,导引众生归投阿弥陀佛大愿之海。近代印光大师一生专修净业,力赞念佛法门的殊胜超绝,曾云:“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此类开示甚多,其义理与善导二种深信之义若合符节。以此证知,仰托阿弥陀佛弘愿救度的信心诠释,在我国一脉相承,如中天杲日,普辉寰宇,豁人心目,导启正信。

  以上转载自弘化社微信公众号 唐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


                                                                                    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
观经疏,阅三遍。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观心约教⑥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良以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又以古人闻理性当体便是,则进行弥速。今人闻此等语言,则废弛道业,但欲任己业识茫茫之天真耳。其书经中外抄录,错讹不胜其多。仁山杨子,凡点句读处皆恰当。至于校讹,亦只照样校对,并未厘正错讹,如所刻弥陀疏钞等。光不惜获罪,略为正订。觉善导婆心,更加亲切。然不敢与杨子及今之当道弘法者观。彼若见之,将又如通公⑦之骂聪明人耳。往生论注,阅一遍。文义显豁直捷。真能上继匡庐⑧,下启天台⑨,西河⑩,长安⑪等。宜细看之。此三种讹字皆标于顶格。待明春解期时当呈上一览。


【注释】
⑥【观心约教】智者大师解释《法华经》有四种释义。1.因缘释。以四悉檀为因缘,解释教法兴起。2.约教释。以如来一代教义为藏、通、别、圆四教,由浅至深,解其经文。3.本迹释。即置迹化(垂迹)现相而明本门(本地)之本性。4.观心释。依如来所说法义,作观心之对境,由观己心之高广而入实相妙理。
⑦【通公】“通公法师其人焉。师讳寻源,字通智,别号忆莲沙门。俗姓阮,系扬州仪征,中堂元公之幼子也。于道光二十二年癸卯,三月初八日未时示生。”“至同治十二年,年二十一。偶至龙泉寺,遇首座本然和尚。”“本公因为剃发于本京七塔寺,乃石佛寺之支派也。”“师平生志在楞严,行在净土。日课佛号三万,誓求往生。晨持大悲咒一尺香,以为助行。欲令现未有情,同生净土。”(见印光大师《通智法师公堂序》)
⑧【匡庐】晋朝慧远大师,莲宗初祖, 于庐山创兴念佛莲社。
⑨【天台】隋智者大师,天台为智者弘法道场,尝著《净土十疑论》,又称“天台大师”。
⑩【西河】唐道绰禅师,于西河建净土九品道场,又称“西河禅师”。
⑪【长安】唐善导大师,莲宗二祖。善导在长安劝化念佛,致“念佛之声,盈于道路,其往生者,当不止百千万亿”。(见印光大师《净土圣贤录序》)

【白话文】
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疏》,阅读了三遍。善导和尚专门以平实的事相法门,接引末世的凡夫。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的法门,他的慈悲可以说是到了极点,没有再超过的了。实在因为众生的业力情识没有消除,一心三昧没有成就,纵然高谈理性,终究只成画饼。又因古人听到“理性当体便是”这样的道理,功夫就进行得更加快速。现在的人听到这些言语,就荒废松弛道业,只想要随任自己业识茫茫的天真罢了。《观无量寿经疏》这部书经过中国外国的展转抄录,错误的地方很多。杨仁山居士,一切标点句读之处都很恰当。至于校对讹误,也只是照原样校对,并没有厘清匡正错误的地方,例如他所刻的《弥陀疏钞》等等。我不顾虑获罪,大略作了一些订正。觉得善导大师的慈悲婆心,更加亲切。然而不敢给杨仁山居士以及现今正在世间弘法的人看。他们如果见到了,将又要如同通智大师那样骂聪明人了。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阅读一遍。文字义理,显豁直捷。真正能够向上继承慧远祖师,向下开启智者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等祖师。应该仔细去看。这三种书中错讹的字,都标在书的顶格。等到明年春天解期的时候,当会呈给你一看。

【导读】
  这段讲到了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
  印祖说,“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净土法门同时接引所有没成佛的众生,但是接引凡和接引圣的水准是不一样的。善导大师对净土的讲解,特别是《观无量寿经》,他是彻底发挥在事上,几乎就没有讲理。因为正像后面印祖讲到的,“古人闻理性当体便是,则进行弥速”;而后来的人呢,“闻此等语言,则废弛道业。”就是一听这种空性之理,就以为吃着吃睡着睡就好,不用修行了,以为真的已经“平常心”是道了;实际上还是在轮回中造业,根本不是平常心,而是妄想心。所以善导大师知道这个时代说理说不通了,就以大慈悲心专在事相上发挥,而不谈观心、约教这些玄妙的法门。
  后面印祖讲到这部《观经疏》从日本取回来的一些背景因缘。这部书在我们东土已经遗失了,最后是杨仁山从日本又把这部书请回来。“其书经中外抄录,错讹不胜其多”,是靠抄录来流通的,抄着抄着就抄错了,一错就百错,最后就找不着源头了。这里印祖说,“仁山杨子,凡点句读处皆恰当。”就是杨仁山给这部书作的标点断句还是比较恰当的,但是“亦只照样校对,并未厘正错讹”,就是他没有把书里面不对的地方给订正过来。所以印祖对《观经四帖疏》进行了校正。“觉善导婆心,更加亲切。然不敢与杨子及今之当道弘法者观”,就是不敢给杨仁山或者这些大法师们看,担心他们看见了会产生很多歧见。
  最后提到昙鸾大师《往生论》的注解。印祖说这篇注解写得非常直捷,向上能够继承慧远大师的净土思想,向下能够开启智者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等祖师的净土法脉,所以值得仔细学习。

以上转载自弘化社微信公众号 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567

帖子

240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406
沙发
发表于 2021-4-24 11:58:04 | 只看该作者
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就是修大福报超越天上天下一切人天之福果。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919

帖子

7811

积分

论坛元老

念佛、拜佛、成佛

Rank: 8Rank: 8

积分
7811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6-21 00:21: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odhiWYP 于 2021-7-29 00:03 编辑
六度万行 发表于 2021-4-24 11:58
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就是修大福报超越天上天下一切人天之福果。

赞叹师兄发心。
这里也补充说明:往生极乐净土的必要条件并非“菩提心”,经证如下: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大正新脩大藏经第12册No.365《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且不论下品中生者的“发无上道心”,经文明示下品下生者到极乐净土后方发菩提之心。
愿知悉。
详见链接善导大师弘愿法门资料下载   提取码:0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76

帖子

49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90
地板
发表于 2021-6-21 01:44: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919

帖子

7811

积分

论坛元老

念佛、拜佛、成佛

Rank: 8Rank: 8

积分
7811
5#
 楼主| 发表于 2021-6-21 02:12: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odhiWYP 于 2021-6-21 02:40 编辑
土狗 发表于 2021-6-21 01:44
过去我也是这么学的,生活的不顺,磋磨人的心理,专修可以,最好也能把现实生活过好,最好能过得宽裕,我也 ...

专称六字洪名,往生专靠佛愿力;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得往生
平日兼修世福,但不以修福回向为往生之信心凭借。专念佛并不排斥持戒修福、发世俗、胜义菩提心。
以(含我执、贪嗔)的杂行、散善回向发愿求生极乐净土,极难于今世命终了愿。
善导大师判弘愿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与要门(回向所修福德愿生极乐),以解释阿弥陀佛第十八大愿,系“专称名号至西方”的眼目所在。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善导大师《法事赞》

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偈》


杂行中之愿往生心”者,虽是白道,贪瞋水火所损。以何得知?释云:“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诸行往生之愿生心之白道也。
次“专修正行之愿生心”者,名“愿力之道”也。以何得知?“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彼国”,此之文是也。
——善导大师释“二河白道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76

帖子

49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90
6#
发表于 2021-6-21 02:18:1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919

帖子

7811

积分

论坛元老

念佛、拜佛、成佛

Rank: 8Rank: 8

积分
7811
7#
 楼主| 发表于 2021-6-21 02:22:55 | 只看该作者
土狗 发表于 2021-6-21 02:18
师兄能听我所说,仍能条理清晰分析,是我担心的多余了,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般愚蠢,即使遇见果师兄仍在邪 ...

师兄自谦了。互相参学,共同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祥果

GMT+8, 2023-1-1 10:55 , Processed in 0.23687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